教育学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思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然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种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系列。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授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里观念地建筑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实践模型,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将既存的世界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
正是由于要将改造上一节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象意识,自我意识的实践意向,实践能力,才产生了这种有社会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活动。
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古代教育:
A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B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C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D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
A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D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知识点: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遗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体的能动性四个方面。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由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C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与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相互作用蕴含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C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B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C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
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看法。
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作答
4、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
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机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怎么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首先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先导性,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最后要坚持教育的全局性,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其实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
对人与人、认同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
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了出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5、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有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热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为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焦距除了满足社会要求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4、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正确而深入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应把握以下几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5: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第六章课程
1、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概念。
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3、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总和以及知能综合、智德美综合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课程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结合。
第七章教学(上)
1、什么是教学?
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发面同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2、教学有哪些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
两派的对立与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改革有何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赫尔巴特的思想反映了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上不仅把资产阶级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
赫尔巴特是这一思潮的代表,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是他的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有不同与教育的特点,“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它是我们非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
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
相反,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
”这就是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渊源。
他提出了与教学过程的阶段相对应的学生心理活动的四阶段:
注意、期望、要求、行动。
在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主要活动过程如下: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杜威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的趋势,锐意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
他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就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杜威深刻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教育过程就是未成熟的儿童与体现社会目的、价值的课程的相互作用。
因此,应当将儿童的经验与课程的系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结合起来。
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一些规律,便于教师编制教案,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这些都是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也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病,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热衷于教学的形式,吧教学搞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局,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意义,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探索、交往、反思以及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改组和改造自我的经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能力,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需求。
但这种教学对教师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组织好教学的难度很大,又缺乏经验,在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时,往往忽视教师与教材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不到系统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导30年代,杜威的教学理论便很快衰落。
不过,其积极一面不可简单否定,他对后市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是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有哪几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几个阶段组成?
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
另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一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明确问题;
2深入研究
3作出结论
6、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有什么联系?
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7、怎样处理教学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第八章教学(中)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知道学生的学,应贯彻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什么是启发性原则?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重视这一原则?
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发扬教学民主
3、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抓主要矛盾,解决的好重点与难点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4、为何要因材施教?
如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警醒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只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只能发展的方法。
6、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A课题(或单元)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
B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
C学生的情趣、可接受水平,智能的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风与习惯
D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思想与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能力、个性与特长
E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教师主动性与学生主动性的动态平衡
F讲与练,学与用,班级、小组与个人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或户外活动等方面的结合
G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沟通、合作与竞争
H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I教学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以及其他可利用的时间,如早自习,晚自习等
J对可能取得的效果的慎重估计与考量
第九章教学(下)
1、什么是班级上课制?
有何优缺点?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班级上课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
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班级上课制的推广则较缓慢,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到19世纪中,才在欧美广泛普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教师如何备好一节课?
备好课,必须做好下述三方面的工作。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考虑教法
3、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
A明确教学目的
B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E组织好教学活动
F布置好课外作业
4、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事件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指导性原则
D计划性原则
教学论部分要会运用教学原理分析教学案例。
第十章德育
1、什么是德育?
什么是德育的功能?
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德育,既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A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B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C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D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A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B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6、什么是德育原则?
都有哪些原则?
贯彻这些原则各有何要求?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