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1、(8分钟)限定8分钟默读课文一遍,训练默读的速度和效果。
要求:
(1)划出生字新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
2、(5分钟)设计表格,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样板,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完成目标1。
(二)(30分钟)让学生再读课文,关注细节描写,分析品味,做好批注。
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师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方法,完成目标2.
这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赏析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朗读技巧的点拨,都在这个环节中完成。
(三)(15分钟)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或文字,进行精读、品读、指导读,联系已读过的鲁迅作品,体会鲁迅生动、幽默、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完成目标3.
(四)(8分钟)抓住文中流露作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句子,结合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
把握贯穿文章的情感线索,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弃医从文”的人生目标转变,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完成目标4.
(五)(12分钟)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巩固课堂重点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六)(9分钟)设计同步练习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回扣教学目标,完成课堂量化任务,促使学生形成清晰条理的知识体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那老师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
这篇文章是……(学生齐答: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那位启蒙老师叫……(寿镜吾)。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播放课件)
教学目标一:
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限时8分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词,②标注自然段序号。
填写以下图表(略。
学案上),完成情节的梳理。
说明:
这个表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完善。
时间设定5分钟。
教学目标二:
品读细节,分析人物。
1、15分钟自读课文11—23段,抓住细节描写的文字,分析人物形象,做好批注。
2、根据示例,赏析文字。
示例:
第六段“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外貌、举止和声调方面的主要特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
班级交流展示。
赏析同一处文字的小组,可以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做好恰当评价和巧妙点拨。
对于学生没有分析到的重点文字,教师做补充分析。
需要重点分析的地方
(1)“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用了外貌描写,形象恰切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穿衣服马虎的特点,体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位不拘小节的人,和后文写他治学的严谨形成对比。
(2)“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写他认真为“我”修改讲义、指出绘解剖图的错误的事情,表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业、热心、严格要求并关心、帮助学生,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3)“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了语言描写,写他为“我”不信鬼神之说、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表现其真挚、诚恳;
他问“我”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的精神。
(4)“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
‘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
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和藤野先生分别时他赠送照片时的情景,表现了和“我”分别的不舍和对我的关心牵挂,刻画了一个善良细心的老师形象。
3、概括藤野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概括、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完成板书):
藤野先生是一个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正直无私、真挚诚恳、实事求是的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先生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课堂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画出思维导图。
2、学生思维导图展示。
(实物投影仪)
3、教师总结评价本堂课同学们的表现。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朝花夕拾》
梳理文章情节:
在东京(1—3)
在仙台(4—35)
离开仙台后(36—38)
藤野先生:
不拘小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正直无私、
真挚诚恳、实事求是,没有民族偏见
教学反思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知识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授课时,应从整体入手,板块式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着眼,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充分思考做好批注后,再进行讨论和交流展示等。
第二课时
导入设计:
教师:
鲁迅的《藤野先生》,让一个不拘小节、严谨认真、为人正直的学者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鲁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鲁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三:
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1、讨论:
作者是怎样写清国留学生的?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体会,尤其是下面几处重点的描写要用心赏析,并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语言也很有特色?
找出来,想想有什么特色。
让学生在分析中学到赏析方法,然后以点带面,进行全文的语言品味和感悟。
教学目标四:
深层思考,体会爱国深情
1、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探究。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补充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生讨论,师归纳)
“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
“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师归纳:
“良心发现”: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
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5、小结:
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
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
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人物,选择他(她)的一个典型事例,进行一段3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暗线)
教学中,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节课扣住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条暗线,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把课文当成写作素材来教,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把学到的选材方法和描写技巧灵活运用于写作,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成长了许多,对于家庭,对于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恩,而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涉及日常生活,所以尽管选材上有时间的距离,但是,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情,相信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自身体会能够领悟得差不多。
难点,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
3.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
目标一:
1、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2、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亲品性和为人处世的事例并概括
目标二:
1、圈划重点句子,标注理解或体会
2、尝试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句子
目标三:
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2、联系自身实际,说句心里话。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
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
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孟郊的《游子吟》还记得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曾经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是多么让人感动的真挚的誓言。
那么,伟大的政治家朱德是怎样感念自己的母亲呢?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回忆我的母亲》。
板块二:
展示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板块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____”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
并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交流点拨:
1.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评价要点:
1、能够准确地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
2、朗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3、能初步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板块四:
再读课文,走进母亲
1、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
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
那么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①质疑:
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②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完成图表。
学生代表发言。
③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相互质疑,解疑,互相评价。
④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教师点拨:
朱德同志得到他母亲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的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1、速读课文,划出重点事例,能认真做好总结。
2.合作交流积极参与。
板块五:
赏读课文,感悟升华
1、提问: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学生议论: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
2、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
进一步提出: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3、学生议论。
教师总结:
“爱”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4、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与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有何作用?
明确:
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
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这位伟大母亲逝世后,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公祭。
党中央挽联: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德同志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呢?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
然后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6、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
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大业而奋斗。
1、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有成效。
2、能清楚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活跃参与辩论。
3、能诚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真挚。
写写母爱,述说衷肠
1.人们常说: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呢?
请写下你感受至深的一个片段。
2.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请就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一篇读书随感。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3、教师寄语:
同学们,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
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都请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他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谨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教学反思】
1、学生自主预习比较成功,所以在字词环节、作者简介环节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能够较快的读准读对并且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也很自如。
2、自读课文环节,学生的熟练程度不一,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声情并茂,有的枯燥无味,这源自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差距,还需引导课外多读书。
3、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部分学生运用的很自然,个别学生无从下手,习惯没有养成。
4、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小组活动比较热烈,尤其后来的小型辩论,大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必要结合课堂实际多开展这样的训练。
5、“说句心里话”环节,考查的是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既要流畅又有真情实感,学生虽然说的不多,但是真情能够听的出来,朴实、自然。
6、重点内容的讲析,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占用的时间不是很长。
课下调查时,发现学生掌握层次不一。
这一点是课堂上辅导的疏忽。
日后有待注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
①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初二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人物描写方法,对该类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了解。
在本单元,通过学习《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进一步巩固。
但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这对于生活经历还不太丰富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对人物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都比较肤浅,加上国家和时代背景的因素,对托尔斯泰内在精神的领悟也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来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是重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3.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用文字的力量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而又会突出重点、大肆铺排,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高尚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本单元还提出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变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品味语言,多角度感知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写人物。
1.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2.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写人物。
1课时
评价任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