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60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60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60含答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积淀精妙绝伦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积淀完美无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积聚完美无缺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积聚精妙绝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那些保健品柜台的推销员们,身穿白大褂,正襟危坐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高深莫测的仪器后面,让你错以为是医院里前来义诊的医务工作者。
B.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莱芜,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C.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播出,它采用现代科技并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法国作家勒·
克莱齐奥,他的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一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比如非法移民、小偷、逃犯、傻乎乎的边缘人等。
5.下列句子中,语意不明、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11月下旬发生在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是继美国“9·
11”后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实实在在说明了恐怖主义的幽灵在世界的肆虐。
B.科幻小说般的“脑控武器”为莫利斯带来了巨额利润,莫利斯的公司现在每年收益“上亿美元”,全部来自美军的反恐战争。
C.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将控制房价列为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社会上甚至有人说,能否调控房价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D.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飞向太空;
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了有关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创建和谐校园应关注师生关系
邓泽军
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师生的成长成才,体现教育园地对人的终极关怀。
因此,师生关系的改善可以作为创建和谐校园的突破口。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校园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举足轻重。
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之精神领地,应努力建成和谐校园,并以此成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园地。
和谐校园的创建最终应落实到师生的成才方面,和谐校园只是师生成才的手段,而师生成才是和谐校园的目的,师生的身心和谐和顺利成才应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
因此,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
为此,要充分体现“人本”教育与“和谐”教育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
学校育人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聚集人才和重用人才。
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成才为关键,才能准确奏响和谐校园的旋律,以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要顺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要充分重视校园的和谐因素,注重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与默契,尤其要关注师生的成才愿望和要求。
这种师生成才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想追求,重视和强化这一认识,极其有助于我国和谐校园的创建。
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并影响到师生的成长成才。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师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营养和滋润,有助于愉悦师生的身心,活跃师生的思维,激发师生的灵感,完善师生的个性。
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改善师生成才环境,必须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着手,唯此,师生在校园之中才会学习得用心、工作得顺心、相处得开心,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无疑是和谐校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努力完善有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制度文化。
师生的成才环境的改善,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它比较公正地调节着校园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确保校园处于协调、稳定、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从而为师生成才提供了制度上的公平机制和助推作用。
同时,用健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校园中的各种关系,可使校园生活有良好制度可循,这还有利于学校领导执政兴校能力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学校和谐理念的倡导、和谐精神的培育、和谐环境的营造,在和谐校园的创建中作用突出。
因此,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关系到学校能否为师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条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性举措。
师生要主动关心成才环境的改善。
师生的成长成才与他们自身的能动性关系甚大,他们应主动关心成才环境的改善,尤其要发挥教师在师生成才环境改善上的突出作用。
教师对学生成才环境改善作用突出,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关注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
同时,教师对自身成才环境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切实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形成互相学习、彼此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环境。
因此,应充分重视教师在改善师生成才环境中的突出作用,这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素。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05月09日)
6.下列不属于“学校应努力建成和谐校园,并成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园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培养。
B.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引领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C.校园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举足轻重。
D.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
7.下列不属于为了“创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师生成才为关键”的做法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人本”教育与“和谐”教育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师生成才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
B.学校育人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
C.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聚集人才和重用人才。
D.和谐校园的创建最终应落实到师生的成才方面,和谐校园只是师生成才的手段。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创建和谐校园不但要顺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而且要充分重视校园的和谐因素,注重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与默契,尤其要关注师生的成才愿望和要求。
B.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师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营养和滋润,有助于愉悦师生的身心,活跃师生的思维,激发师生的灵感,完善师生的个性。
C.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比较公正地调节着校园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确保校园处于协调、稳定、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为师生成才提供了制度上的公平机制和助推作用。
D.教师对学生成才环境改善作用不太突出,关键是教育内容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关注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20090505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
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
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
师从、学习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
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
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 ,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行》)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4)________,谈笑间,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
五、(12分)
16.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它可以做“反面教员”。
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几点“感谢”的理由。
(4分)
如果不是三鹿“太狠”,把三聚氰胺的含量搞到“2563mg/kg”,致使出现儿童患病直至丑闻曝光的话,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三鹿!
“感谢”一:
“感谢”二:
17.红山市田家炳中学校高三(8)班的张鸿同学最近两个月连续取得了省物理奥赛一等奖、市长跑第一名、省作文比赛一等奖等荣誉,请你以广播员的身份写出校园广播稿,宣传表彰张鸿同学的优异成绩。
要求有文采,言简意赅,100字左右。
18.某市一中是国家级示范高中,2009年3月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新校区楼群楼名。
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一致认可。
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为“躬行楼”写出两条楼名诠释。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背景
曹文轩
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
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
“这个人是有背景的。
”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
当我去冷静地分析自己时,我发现,我原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我常去揣摩我与北大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我将如何?
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背景参与了我的身份的确定。
我为我能有这点自知之明而感到一种良心上的安宁。
我同时也想到了我的同仁们。
他们在他们的领域里,确实干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些人,简直可以说已春风浩荡、锐不可当。
也许我不该像发问我自己一样去发问他们:
如果没有北大这个背景,他们又将如何?
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去发问自己的——北大门里或是从北大门里走出的人,都还是善于省察自己的。
我相信这一点。
北大于我们来说,它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它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地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
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
那年4月,我应邀去东京大学讲学。
在日本的十八个月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的存在。
那天晚上,在东大教养学部举行的欢迎外国人教师的酒会上,我代表外国人教师讲话时,在一片掌声中,我感受到了。
在我为我的小孩办理临时入学手续时,我感受到了。
在我于北海道的边陲小城受到一位偶然相识的日本朋友的热情接待时,我又感受到了。
……十八个月结束后,东大教养学部的师生们破天荒地为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送晚会。
在那个晚会上,“北大”这个字眼出现了数次。
我心里明白,这个晚会的隆重与热烈,固然与我十八月的认真工作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背后有这个背景。
无论是在学术会议上,或是应邀到外校讲学、演讲,几乎是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场合,我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
它给了我自信与勇气。
它默默地为我增加着言语的重量,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焕发。
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尴尬与困境。
那天上午,我将一本书写完了,心情甚好,就骑了一辆车,一路南行,到了紫竹院一带。
已是中午,我感到饿了,就进了一家饭馆。
那天胃口真是好极了,独自坐下后,竟要了好几个菜,还要了酒,摆出了一副要大吃大喝的样子。
吃罢,我终于起身去买单。
当我把手伸进口袋去掏钱包时,我顿时跌入了尴尬:
出门时忘了带钱包了。
我走到收款台,正巧老板也在那里,我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地说了我没有带钱的情况。
老板与小姐听罢,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那时,我在下意识中立即想到了一点:
今天也只有北大能救我了。
未等他们问我是哪儿的,我便脱口而出:
“我是北大的。
”老板与小姐既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出了我的诚实,更是他们听到了“北大”这个字眼,随即换了另样的神情。
老板说:
“先生,没有关系的,你只管走就是了。
”我想押下一件什么东西,立即遭到了老板的阻止:
“先生,别这样。
”他在将我送出门外时,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再听到的似乎属于上一个世纪的话:
“先生,你是有身份的人。
一路上,我就在想:
谁给了我“身份”?
北大。
这个背景也可以说成是人墙。
它是由蔡元培、马寅初、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徐志摩、顾颉刚、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冯至、曹靖华等无数学博功深的人组成。
这是一道永远值得仰望与审美的大墙。
我想,这个背景之所以浑沉有力,一是因为它历史悠久,二是因为它气度恢弘。
它是由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成的。
历史一点一点地巩固着它,发展着它,时间神秘地给它增添着风采。
话说到此时,我要说到另一种心态了:
对背景的回避。
这个背景一方面给了我们种种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生存着,无时无刻不感到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悬在头上。
它的高大,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设下了几乎使我们难以接受的攀登高度。
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都在心中默念着:
回报、回报……一代一代曾得到过北大恩泽的北大人,都曾默念着它而展开了他们的人生与学术生涯。
这个背景的力量之大,居然能够使你不敢仅仅是利用它、享受它,还能提醒与鞭策你不能辜负于它。
有些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生出隐瞒“北大”身份的念头——“北大”这个字眼并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愿意提及的。
背景既给予了我们,又在要求着我们。
背景给了我们方便,给了我们荣誉,但又被别人拿了去,成了衡量我们的未免有点苛刻的尺度。
背景是一座山,大山。
我们任何个人都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
奋斗不息的我们,最终也有可能在黄昏时为享受背景为融入背景而终止自己。
这大概是我们都期盼着的一份幸福而悲壮的景观。
(选自《新民晚报》,2008年05月11日)
19.文章题为“背景”。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背景”的含义。
答:
20.作者说“我的背景是北大”“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1.怎样理解“背景是一座山,大山”的含义?
(6分)
22.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
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
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
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比如这首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
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
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
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
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
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了处理。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
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
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
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