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804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79年级古诗文基本篇目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本性。

“本心”丧失,“义”字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

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耳”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4、本文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正反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此处的“大丈夫”与文段中的(贤者)这个词含义相同。

6、解释加点字

生亦我所欲也(也)故不为苟得也(所以)

故患有所不避也(祸患灾难躲避)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却)呼尔而与之(给)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好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同德感激)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7、翻译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文中孟子论述了两方面问题:

一是人才造就,二是国家治理。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本文阐明的道理是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国无忧患常遭灭亡。

三、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为,暗示了逆境的重大作用。

四、作者由逆境对人才造就的作用推而广之,指出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话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五、文章第二段写人要成就大业,只有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炼后才能增长才干。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磨炼的益处。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强调的是生于忧患一句,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七、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解释文中的词

市曾衡拂是劳空乏所以 

作 喻入 出  过 恒 苦     

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过渡。

由上文摆事实过渡到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的道理论证上来。

十、文章论述“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一、就本文的论述,任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如韩信,胯下之辱,辅佐刘邦成立了大汉王朝。

十二、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内有法家拂土,外有敌国外患

十三、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谈谈你的认识。

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有现实意义。

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炼。

其中,上  

 思想上,行为上         

十五、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十六、孟子强调了“逆境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4、《曹刿论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战争双方和性质,其中的“我”是指鲁国。

二、解释文言词

间    鄙    安    弗    专    牺牲    加    

信    孚    福    狱    虽    情    忠    

属    鼓    驰    既克

三、翻译句子。

1、小惠未,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夫战,勇气也。

7、既克,公问其故。

四、、“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一评价说明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五、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六、用原文回答,

1、评价“忠之属也”的标准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什么?

 俱有伏焉。

七、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回答:

 

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八、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曹刿及时阻止了庄公急于进攻和追击的过急行动。

他认为要握有机时机,根据双方的情况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九、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他们的观点矛盾吗?

请作简要分析。

没有矛盾。

两者认为的共同条件都是取信于民,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十、曹刿关于“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不超过50字

(联系突出党和政府关心百姓,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等这样的事即可。

十一、文中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十二、试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

曹刿:

 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知已知彼,善察敌情,善把战机。

庄公:

 目光短浅,鲁莽急躁,昏庸无能。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偏爱

(2)皆以美于徐公比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4)时时而间进偶尔

(5)邹忌讽齐王纳谏接受(6)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7)熟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8)吾于徐公熟美谁

(9)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要求(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1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12)期年之后满一年

(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而者。

讽刺使……听到

(14)朝服衣冠早晨(15)皆朝于齐朝见

2翻译句子。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我熟于城北徐公美?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4、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成效)

5、邹忌劝谏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1)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的接受意见。

(2)用身边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由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6、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7、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1)齐过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2)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

(3)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8、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

(4)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邹忌讽谏齐王的目的是什么?

让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

10、简要谈谈邹忌采用讽喻的方法来规劝齐王的好处?

邹忌采用讽喻的方法,说理生动,自然简明,另齐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11、从最后一段话的两个词中分析其浅在信息。

“门庭若市”说明进谏人多,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时时而间进”说明仅见者逐渐减少,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

12、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3、邹忌讲究劝说艺术使齐王纳谏,请你再举出两个劝说成功的事例。

墨子巧劝公输盘和楚王,止楚攻宋。

孔明舌战群儒最终联吴抗曹。

唐雎不辱使命,暂保安陵平安。

14、文中的“门庭若市”体现了齐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篇

文章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出师表》

6、《出师表》(诸葛亮)

1、文中表达作者志趣的语句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

为了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恩德。

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这些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三条: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关系:

广开言路是前提;

严明赏罚是关键;

亲贤远佞是核心。

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大事”具体指什么?

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兴复汉室

4、课文6、7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7、《桃花源记》(陶渊明)

1、文中描述桃花源优美的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描述桃源人生活情况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中描述桃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表明村中人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明了什么?

表明桃花源民风淳朴,世态温暖,人们殷勤好客,生活富足和美。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什么?

反衬出当时人世间的社会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8、“遂迷,不复得路”表明了什么?

表明人世间根本就没有桃花源。

为什么要举刘子骥也去寻访桃花源而“未果”的例子?

暗示桃花源是世外的,虚构的。

9、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以前未见过桃花源,二是桃花源面积广,三是桃林里没有其他树,四是景色鲜美。

10、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种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1)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2)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的社会。

作者这一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的。

1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了生活的一句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12、研读第二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什么?

为什么皆叹惋?

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叹惋的是: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4、文中的成语有(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世外桃源)

15、写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8、《三峡》(郦道元)

1、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2、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进一步写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山:

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水:

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突出三峡夏季水流快。

5、作者为了写水势而先写山势,这样写的作用是:

写水势湍急的原因,急流与山势相互衬托。

6、用原文答: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夏水的特点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春冬时水的特点是: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写秋水的特点是:

林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马说》(韩愈)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

2、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是:

3、划分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第一段中用“,,”

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第三段中用“,

,”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特点。

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无知。

6、全文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7、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8、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1)伯乐不常有;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9、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0、《陋室铭》(刘禹锡)

1、用文中词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鸿儒。

2、本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本文从居室环境、往来人物、日常生活三个这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7、运用类比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运用比喻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实写的句子是:

10、虚写的句子是:

11、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例有什么作用?

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12、本文写作特点是:

托物言志,借对陋室环境描写,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3、本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惟吾德馨。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章是从那几个角度来写小石潭的水?

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

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融,应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她的感情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4、在写鱼时,“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

写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衬托水之清澈;

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

5、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乐到悲的情感;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手法。

6、写潭中鱼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二是衬托水之清澈。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2、《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人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3、文中的“古人仁之心”是怎样的?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感激而悲者和喜洋洋者)

5、文中描写月光月影的一组对偶句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文中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句子是

7用两个字概括岳阳楼景色的特点(胜状大观)

8能否将“衔”“吞”改为“连”“接”?

为什么?

“衔”“吞”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若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不好。

9、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理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人)

10、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的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人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人仁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联想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任长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诠释。

12、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13、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

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14、“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仁同道的思想感情一致,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5、〈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方面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16、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发扬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精神,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17、古人仁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迁客骚人)形成了对比。

13、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宋朝文学家,史学家,他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这篇文章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2、〈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3、总写醉翁亭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交代醉翁亭名由来的句子是

5、解释“醉翁”的句子

6、交代本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7、体现趣闻主旨的句子

8、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9、写出文中的几个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10、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我们有何教益?

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去尽其所能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11、文章最后一段紧扣“乐”字,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心情(既有纵情山水派遣郁闷的快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后的欣慰)

12、第三段共写了四层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核心是太守醉。

13、从一、二段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14、文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写的是作者的醉态,说明他喜欢喝酒。

为什么又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者是借山水来派遣内心抑郁的感情,自号“醉翁”是他思想感情的折射。

1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

写滁人高高兴兴的出游,实际是暗写了政治清明,生活富足,而安定富足的生活正表明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16、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

文末采用层层衬托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有纵情山水派遣抑郁的欢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后的欣慰。

17、“乐亦无穷也”在课文第二段中指什么?

结合全文说说“乐亦无穷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18、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19、“醉能同其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0、“醉能同其乐”将“醉”和“乐”统一起来并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4、《爱莲说》

1.用自己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