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引导法、示范法
学生学法
诵读、讨论、体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题
导
入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春晓》,请学生体会诵读的技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诵读体会
讲
授
过
程
一、例《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二、小组谈论:
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请学生讨论:
你认为诵读诗歌应从哪方面技巧入手,才能读好。
)
边听边试读
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总结概括
试想学生答案:
把握作品的内容:
理解、想象。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语调、重音、节奏。
三、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指导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
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
回答
热烈讨论
自圆其说
自思念:
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1.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
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
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
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
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
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3.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四、诵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归纳总结
自由发言
堂
小
结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
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作
业
布
置
按照课堂所学的技巧,课下诵读舒婷《致橡树》。
板
书
设
计
经典诗歌诵读技巧
教案签字
签字
时间
中华食文化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美食名称、菜系、食品中的故事、推介美食,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是最恰当不过了。
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收集资料的能力,所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传统食物中的动人的故事,向家人学习制作一种中国美食,并打包带来。
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
1、相声《报菜名》视频(以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菜肴的丰富)、《中国饮食》视频片段、《海宁岗肉》的传说故事视频。
2、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我们祖国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生活中你最喜欢吃哪些中餐美食?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你最爱吃的美食。
看谁的介绍最精彩,能让人“垂涎欲滴”。
课件:
美食图片。
2、指名两位学生介绍。
3、说到美食,老师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小小美食家。
大家对美食是津津乐道。
老师也喜欢吃,不过可别光顾着吃,应该吃出品味,吃出文化。
今天这堂课我和大家从四个方面来共同探讨中华食文化。
课件出示:
食之有名、食之有谱、食之有故、食之有创。
板书:
中华食文化、食之有名。
齐读活动主题,再读四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
食之有名
1、食之有名关键词是“名”,有名,名扬四海的意思,中华五千年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华人把中餐馆开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华美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用美味征服了世界。
今天,老师把许多中国美食带到我们身边,想不想一睹为快?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中国饮食视频002》,提前最小化在桌面1)
2、师:
是什么让你们发出如此惊叹?
看到这些赏心悦目、五彩缤纷的中国美食,你想说些什么?
(中国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美而著称于世,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让人回味无穷了,精巧绝伦的外观,还是那别有韵味的名字,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欲望。
3、中国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美、形齐而著称于世,每道菜还有一个别有韵味的名字。
这里是中华南北大菜、满汉全席的菜名。
咱中华美食源源不断、应有尽有。
出示《报菜名》中的全部菜单。
我国还有一段传统相声(播放相声《报菜名》),看完后,我们也来挑战一下快速报菜名。
(课件出示《报菜名》,提前最小化在桌面2)
哇,这么多菜名报得真是行云流水、蔚为惊叹。
现在,屏幕上出示一小部分的菜名,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报出来。
先练习一下,分为难度系数分为两级,1级只报前部分,2级全部报出来。
开始!
看大家报得上气不接下气,谁来试试?
(评价语:
)看着这长长的菜单、通过报菜名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4、是的,中华美食如此之多,如此之丰富,我们怎么报得过来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出湖南、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同去寻找、发现我国四面八方的特色美食吧。
大家一起来了解著名的八大菜系。
活动二:
食之有谱(体系)
1、让我们大声地把八大菜系的名字报出来。
(课件:
八大菜系。
)(板书:
食之有谱)
2、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吃的、最熟悉的菜是八大菜系中的——湘菜也叫湖南菜,请大家仔细观察八大菜系分布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3、师: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
为什么同样一个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菜系呢?
4、小结: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气候、物产、习俗各不相同,才会产生不同特色的“八大菜系”。
事实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畅通,全国许多地区的特色美食也逐渐被人们认识、接受和喜欢,已经不仅仅只有这“八大菜系”了。
5、每大菜系都有很多代表菜,今天老师选择了四大菜系中的四道代表菜,现看左边的,川菜的口味特点是:
我们来连线,臭干子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咱湖南人,他在吃臭干子时就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
臭干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三、食之有故
1、我们看到了浙菜中有一道代表菜叫做“东坡肉”,它的名字就与宋代一位著名诗人有关,苏东坡也叫苏轼,我们学过他的诗吧?
我们来对他的诗,老师来说上句,你们来对下句好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若把西湖比西子,。
但愿人长久,。
不错,有一位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只懂皮毛,就闹出了笑话,当朋友请他吃东坡肉时,他惊讶地说:
苏东坡不是著名的诗人吗?
他的肉我可不敢吃!
可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传统饮食的由来都有一个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呢!
你们想听吗?
食之有故
2、(课件)《海宁岗肉》的故事。
提前最小化在桌面3)
“不好意思,要打断一下大家,你们认识这位浙江卫视的主持人吗?
他的名字叫赵时,大家不认识他没关系,一定要知道他是在哪所学校读的小学,对,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
他就是咱们百花学校毕业的,我也可以大胆地预测:
将来,在咱学校、咱们班,说不定还有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去宣传中华美食的主持人呢,所以,学习了解中华食文化意义重大,来,接着看故事。
”
3、色香味美的中华美食还传颂着许多的渊源和故事。
你们课前听说过,搜集过吗?
谁愿意给我们简炼地讲一个吗?
请大家先和小组的同学讲讲你知道的故事,然后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
生讲故事。
评价:
故事让中华美食更加有滋有味、有情有意、余味无穷。
同学们,提起东坡肉,我们会想起苏东坡勤政爱民;
吃粽子时,我们会想到屈原精忠报国;
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春节的饺子更是寄托了中华民族浓浓的亲情,包含了中国人期盼国泰民安、家合万事兴的美好心愿。
故事让中华美食食更加隽永醇美、有滋有味。
四、食之有创
1、为了让大家在实践中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课前老师让大家学做一道特色美食。
今天,小美食家们把自己喜欢的美食带到我们的教室里,下面我们要进行食神大赛了,只有厨艺顶尖、水平一流的厨师才能获此殊荣,前面的学习举手发言很积极的同学,老师要好好的奖励他们,奖他担任评委,当一回美食家!
3名评委上台。
食之有创
2、师说颁奖词: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八大菜系各具特色,美食故事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老师希望你们能传承中华文化,创新明日美食!
大家愿意吗?
下面我隆重宣布:
荣获本年度、五8班中华食文化比赛食神大奖的是:
谈谈获奖感言。
3、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老师有一份大礼要送给大家,这份大礼是一幅对联;
(课件出示:
“中华食文化”“美食传天下”)这副对联还差横批,请同学们帮着补充补充。
生: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的横批是(课件出示)“食在中华”(生齐读)。
4、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出的饮食文化,让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称,我们有理由自豪的的向全世界宣布:
中华食文化,美食传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