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_-.docx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_-.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_-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专业:
环境工程姓名:
姚显阳学号:
B11070412课题名称: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
组 员:
康耀宗、王齐浩、潘凯飞、雷斌专业班级:
B110704
系(院):
环境工程与化学系
指导老师:
葛晓燕
目录
第1章检测背景 1
1.1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1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 2
2.2基础资料的搜集 2
2.2.1气象资料 2
2.2.2地形及功能区划分 3
2.3设计方案的标准和规范 3
2.4设计思路 4
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 5
第4章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7
第5章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4
第6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9
6.1采样方法的选择 19
6.1.1采样方法的选择 19
6.1.2气体的采样 20
6.2气体的保存 23
第7章样品的预处理 23
第8章质量保证、评价方法和实施计划 24
8.1质量保证 24
8.2评价方法 25
8.3实施计划 30
第9章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建议 31
9.1NO2的防治 31
9.2二氧化硫(SO2)的防治 31
9.3PM10的防治 31
第10章小结 32
参考文献 33
第1章检测背景
此次课程设计是对洛阳理工学院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校园空气中各物质的含量,了解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来保护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环境。
1.1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1)课程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2)熟悉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到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整套工作程序。
(3)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收集环境监测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此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5)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6)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2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1)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们对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理论。
(2)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我们的运用能力。
增强布点、采样、处理、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步骤与方法,为以后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
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
经过实地调查确定了几个重要的污染源,确定结果见2-1表
表2-1校园内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 污染源排放的气体 污染物排放的时间
二食堂与教职工家属区 SO2、油烟、油类等有机物、
CO等
上午:
5:
30到7:
30、
9:
00到11:
30下午:
15:
00到17:
30
学校路段来往车辆 NO2、TSP、CO 全天都有,集中上、下班
高峰
一食堂 SO2、油烟、油类等有机物、
CO等
上午:
5:
30到7:
30、
9:
00到11:
30下午:
15:
00到17:
30
B楼实验楼 SO2、CO、NO2等 上午:
8:
30到12:
00下午:
14:
00到16:
00
2.2基础资料的搜集
2.2.1气象资料
洛阳市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环流明显,因此,四季温度和风向变化较显著。
洛阳市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
年平均气温:
14.7℃,年平均降雨量:
601.6mm。
从风向看,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季风气候明显。
从气况上看,洛阳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平均气温分别是12.3℃~
2
15.2℃,22.9℃~26.6℃,12.3℃~14.9℃,0.5℃~2.0℃。
可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从降雨上看,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降雨多在7、8、9三个月,明显表现出冬春干燥少雨,夏秋雨水集中,总体表现为春干、夏丰、秋润、冬少。
----洛阳气象局
2.2.2地形及功能区划分
洛阳理工东校区所在地区是平原地形,是一个封闭性的教学生活综合区。
学校的校园是由教学区,宿舍区,附近居民区等多功能区组成,我们学校校区人口数千,主要分布于宿舍于教职工家属院区。
人群健康状况良好。
2.3设计方案的标准和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原则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监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同时在布局上应反映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可比性
同类型监测点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稳定性
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6污染控制点原则上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高浓度区一级主要固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的地区。
7污染监控点一局排放源的强度和主要污染项目布设,应设置在源的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内,以捕捉到最大污染特征为原则进行布设。
8.为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地面1.5~2m处。
3
9.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不应大于30度。
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
2.4设计思路
1.通过环境背景的调查,确定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污染物。
2.布设监测网点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分析。
3.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4.建立和选择评价模式,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做出评价。
5.流程图:
图2-2方案设计流程图
4
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
监测区域内的采样点布设。
经典法是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监测数据积累少的地区,需要凭借经验确定采样点的位置。
具体方法有:
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及扇形布点法。
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气象资料,经过对以上的调查研究和相关资料的讨论及综合分析,可知校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所以我们对校园监测项目有:
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
采样点布设及布点数目的确定:
根据学校的各污染源的非集中分布情况和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我校的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我们组的采样点布设方法采用的是功能区布点法(由于校园分为多个功能区:
主要以居住区、教学区、活动区为主)、网格布点法(由于我校没有较大的污染源,且属于面源)相结合的.由于布点时应考虑点的代表性与整体空间区域的一致性,应该保持点位的相应分散。
另外,由于学校校区污染源较为分散,一食堂与二食堂以及教职工家属院区质检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包括B楼实验楼,基本上是以一食堂,二食堂之间为中心的原型区域主要污染源。
另一方面,我校区风向以西北风向为主,考虑到风的下风向布设点位,在保证避开主要污染源的前提下,并且保持校区区域污染测定的一致性,代表性,稳定性。
我们最终决定设置4点位进行采样调查:
采样点设置分别是:
1.教职工家属院内2. 空旷的操场上3. 教学楼A东面,国旗台左边的路边4.离1号食堂东门不远处南边的小湖边,见图3-1,结果所确
5
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执行。
图3-1采样点图
6
第4章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4.1检测方法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具体见表4-1,4-2校区在文化区范围内,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则在二类区,适用于二级浓度限值。
表4-1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浓度限值
7
表4-2环境空气污染物其他项目浓度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背景点的检测项目除《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外,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管理需求和点位实际情况增加其他特征检测项目见表4-3。
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置技术规范》HJ664-2013,实地调研发现,监测区内以科研污染(污染气体包括总烃、苯系物、氯化氢、苯并(a)芘等)、交通污染(污染气体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为主,夏季或有风天气会产生特殊污染(污染气体包括氨气、硫化氢等)。
据此,确立了本次科研区的监测项目:
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
(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
(O3)。
表4-4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区域点,背景点检测项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