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43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石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

(1)D

(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

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

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

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

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解析】【分析】

(1)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故选D项。

(2)诗歌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又使用比喻的修辞。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

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

“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考生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联想。

②比喻。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

(唐)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

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

n)澜:

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

(1)古风(乐府、古体诗);

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

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

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

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⑴古风(乐府、古体诗);

⑵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1)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

(2)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

(1)凄凉悲切;

送别

(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

物是人非"

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

,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

归去来兮"

,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⑴凄凉悲切 

送别

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①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王安石:

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②楚台风:

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

③华表语:

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

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答案】

(1)B

(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

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1)选项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

故选B。

(2)考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扣住“仕途受挫”、“退居”、“出尘”几个关键词来结合文本分析,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

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

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

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

“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

“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

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

李白的《忆秦娥》中说: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

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

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

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

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

下阕表达两层意思,即以身在官场为引子,抒发个人情怀。

此词意致清迥,言近旨远而空灵婉丽。

⑴B;

⑵《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以前的知识储备,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

毕竟雕鞍留不住。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小楼画幕无重数。

听得楼边车马去。

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

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2)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

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

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

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

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

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

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

“雕鞍”,指马,实又指他自己。

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境。

“留”而不得。

⑵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①夔府:

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

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

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

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

“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①示例:

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

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

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

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⑵①示例: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