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寓言故事.docx
《简短的寓言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短的寓言故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短的寓言故事
简短的寓言故事
篇一:
寓言故事的短文阅读
第一讲
阅读短文
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
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
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
这个故事就叫
寓言。
一般来说,寓言都是虚构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1、了解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都是寄托在故事之中,后人对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的把
握,也必须在故事提供的框架之内,而不能主观随意。
所以,我们阅读寓言,首
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了解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故事往往是明白如话的,又是比较含蓄的。
明白如话,才能避免晦涩,
让人们容易理解、体会;含蓄,才能避免浅陋,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
结构上看,大多数寓言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教训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寓言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这样,它免不了要借
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
因此,
我们在阅读寓言故事时,不要忽视对其中的表现方法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去
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一)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它背(bēibèi)回家。
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看见了,上前问道:
“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
“千斤。
”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
“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
十斤山芋算得了
什么?
友谊的分(fēnfèn)量重千斤呀!
”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shānshàn)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
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在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2、文中划线句子是谁说的?
3、全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第自然段揭示了寓言的寓意。
4、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5、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请在
括号中打“√”。
(1)说明毛驴很不服气。
()
(2)说明毛驴觉得很惭愧。
()
(3)说明毛驴毫不在乎。
()
6、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7、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二)避露水
有个郑国人,白天怕热,就跑到一棵大树底下去乘凉。
过了一会儿,太阳越升越高,树荫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那个郑国人也随
着树荫挪动席子,太阳总是晒不着他。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
树荫随着月亮的移动而移动。
那个郑国人怕露水打
湿衣裳,又随着树荫挪动席子。
夜越深,月亮越偏西,树荫也离树越远,还没等
天亮,那个郑国人的衣服就全被露水打湿了。
树荫只能乘凉,哪能避露水呢?
这个人单凭老经验办事,结果吃了亏。
1、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chéngliáng()shùyīng()
乘凉chèngláng()树荫sùyīn()
Chénglián()shùyīn()
2、选字填空。
那挪哪
(1)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
(2)()个院子里花草很多。
(3)老人的两脚艰难地向前()着。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白天,树荫随着()挪动,那个人怕(),就在树荫
下乘凉,并随着树荫挪动席子,结果()。
(2)夜晚,树荫随着()移动,那个人怕(),又随着树
荫挪动席子,结果()。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说明道理?
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5、读了这个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你有没有遇到这类事?
看图学编寓言故事
篇二:
第二篇寓言故事
第二篇寓言故事
前言
我国古代的寓言多姿多采,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生动的故事、深刻的
思想、短小的篇幅、夸张的手法,使这些寓言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书选编古代寓言,都从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各个角度考虑了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
每则寓言由文言文、译文、注释、故事、意思等部分组成。
希望通过用现代汉语改写的故事和简短的译文、注释,能够把每则寓言的主旨鲜明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少年儿童读者结合今天社会现实的需要,去着重理解某一方面的思想内容。
1、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或注释: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
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为(Wéi):
制做。
木兰:
一种高级木料。
柜:
这里指小盒。
[2]桂椒:
香料。
[3]缀(zhuì):
点缀。
[4]玫瑰(méigui):
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
装饰边沿。
翡翠(fěicuì):
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
小盒。
还:
退回。
[7]鬻(yù):
卖。
买椟还珠的道理:
讽刺了那些只看重外表而不顾客观实际和目
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的人。
【拼音】:
mǎidúhuánzhū
【释义】:
椟:
木匣;珠:
珍珠。
买下木匣,
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滥竽充数
作者:
韩非子
原文:
22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
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
失实的。
竽:
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
凑数。
⑵齐宣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
派,让,指使。
⑷南郭:
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
请求。
⑹说:
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
官府供食。
廪:
粮仓。
食:
给东西吃。
以:
同“与”。
⑻以:
给。
⑼湣王:
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
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
逃跑。
(12)立:
继承王位。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
“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23
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
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拼音】:
lànyúchōngshù
【释义】:
滥:
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3、掩耳盗铃
作者:
吕不韦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
但是(4)负:
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
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
形容钟声。
(7)遽(jù):
立刻。
(8)悖(bèi):
荒谬。
(8)恶(e):
害怕。
24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