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878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doc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北戴河区北坊小学王帆

简要流程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

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

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

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

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

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探索”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

这一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的基础之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

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关系。

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的主动学习。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

4.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

(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的。

(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的”。

(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的”。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组的互助,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互助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了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潜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把他们切实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1.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建立。

2.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在合作学习时应避免以下几点:

 

1. 刻意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实质。

甚至有些课堂中,教师随意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本未考虑优势互补的作用。

小组成员间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开展,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很难做到相互沟通与协作。

这种教师随意安排或硬性规定的小组活动,显然是徒有合作学习之名,却无合作学习之实,不能视为有效的合作学习。

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

 

2. 参与程度不均衡,出现小组长一言堂的现象。

 

3. 缺少必要的引导。

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

目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认为这样才不会障碍学生思维,其实这恰恰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错误认识。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放心、放手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但对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范围、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

该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该学生能说的尽量让他们去说,但该教师点拨的必须教师去引导。

 

4. 夸大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却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

对合作学习功能不能随意扩大化,生搬硬套。

主要反映在:

一是提供无需要学生讨论就可解决的问题在课内合作讨论;二是遇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无从下手;三是有的遇到组内意见不置可否,只顾表达自己意见,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

1.小组展示。

2. 组间切磋。

在合作交流这一部分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出现的时机需要把握好;第二,知识点的适时引导点拨时机需要把握好。

 

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

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

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

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进行巩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

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中让学生达到思维激活、促进兴趣,培养创新。

 

在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

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

1.专项练习。

2.跟踪练习。

3.变式练习。

4. 拓展练习。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

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

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

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

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

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