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7528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总复习上文档格式.docx

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

广大    谓:

认为,觉得   之:

代词   必:

一定

所念:

(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

知道,明白。

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近义词:

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

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

复:

再,重新。

再也不弹琴。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

”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一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

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学弈《孟子·

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弈:

下棋。

(2)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4)之:

的。

(5)善:

善于,擅长。

(6)使:

让。

(7)诲:

教导。

(8)其:

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

虽然。

(11)之:

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

天鹅。

(13)援:

引,拉。

(14)缴:

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

他,指前一人。

(16)俱:

一起。

(17)弗若:

不如。

(18)矣:

了。

(19)为:

谓,说。

(20)其:

他,指后一个人。

(21)与:

吗。

(22)曰:

说。

(23)非:

不是。

(24)然:

这样。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列子·

汤问》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

“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

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精卫填海《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刻舟求剑

出处: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夸父追日《山海经·

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下落的地方时,(他感到)渴,想要喝水,在渭水、黄河里喝黄河渭水不够,(于是去)北边喝大湖的(水),未等(喝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手杖丢在(路边),长成了(一片)桃林。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

“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使:

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

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

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

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

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

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

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踵:

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

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

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

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

晏子说:

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

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

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

晏子回答说:

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

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

晏子以"

针尖对麦芒"

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

“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

“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

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

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

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

  再往东走500里,有一个丹穴山,山上盛产金子和玉石。

丹水就从那里流出来,一直向南流入渤海。

丹穴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羽毛有五彩的花纹,名字叫凤凰。

凤凰头上的花纹叫德纹,翅膀上的花纹叫义纹,脊背上的花纹叫礼纹,胸部的花纹叫仁纹,腹部的花纹叫信纹。

这种鸟,饮食自然,自唱自舞,它只要在人间出现就会天下太平。

——选自《山海经》

曾子杀猪 

选自《韩非子》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②,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耳⑦。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释

  ①市:

集市。

  ②女还:

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

等我回来为你杀猪。

顾反:

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

彘:

读"

zhì

”,意为猪。

  ④(曾子欲捕彘杀)之:

代词,指猪。

  ⑤妻适市来: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

适:

恰巧。

  ⑥特与婴儿戏耳:

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特……耳:

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

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

现在你欺骗他。

子:

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

则;

就。

  ⑩成教:

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

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

“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是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是等着父母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是不能使教育有效果。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狐假虎威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解释】

  (狐假虎威)假:

假借,凭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

你。

无:

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使,长(zhǎng):

派遣。

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

对的,正确的。

行:

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

  (兽见之皆走)走:

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害怕。

  (子以我为不信)信:

诚信。

【《狐假虎威》的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你不敢吃我!

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道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寓意】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

托仆夫而去,说:

“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

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

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诗说: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敢托而去。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叫师,春秋时陈国人。

子张是他的字。

  鲁哀公——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叫蒋。

  士——封建社会里,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舍——音社,古代计算路程的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

  趼——音俭,同“茧”字,就是脚底上长出的硬皮,俗称老茧。

  写——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

  窥——音亏窥伺,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音有,窗户。

  施——有意,伸出、延伸的意思。

  诗——就是《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多数是民歌。

这里所引的诗句,见《诗经》“小雅”的部分的《湿桑》篇。

  敢——语助词,冒昧、对不起的意思,用在句子开头。

  新序——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是西汉著名经学家、散文家刘向编辑的。

书中记述了许多的古代历史的故事。

  钩——衣带上的钩。

钩以写龙指在带钩上的画龙

  凿——通爵,酒具

  雕文——雕刻的图案和花纹。

  还——通“旋”转身

  夫——代词,那,那些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

他就叫仆人去,说:

“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怕路远从千里之外过来,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

据说以前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

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

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

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

诗经早说过:

‘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

’,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指鹿为马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②,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③,持鹿献于二世④,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耶?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⑤。

后群臣皆畏高。

【注释】

①选自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秦始皇本记》。

②赵高:

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

乱:

谋反。

③验:

试探。

④二世:

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

公元前210-207年在位。

⑤阴:

暗中。

中……以法:

使伏法,处死。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赵高专权,密谋篡位。

他担心大臣们反对,于是设下一计,进行试验。

他牵着一头鹿,献给秦二世,指着鹿说:

“这是马。

”秦二世笑着说:

“丞相错了吧,怎么指着鹿当作马呢?

”赵高便问左右大臣们,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奉承说是马,以迎合赵高,也有的刚直不阿,说是鹿。

赵高暗地里把说鹿的大臣一个一个地都杀掉了。

以后大臣们都怕赵高。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

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

一种簧管乐器。

充数:

凑数。

派,让,指使。

必:

一定,必须。

请:

要求,请求。

为:

给。

说:

通“悦”,高兴。

廪:

官方的粮仓。

食:

供养,喂养。

以:

用。

等:

同等。

好:

喜欢。

【解释】:

滥:

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买椟还珠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腾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未而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词语解释】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又讽刺了不识事物本质,弃主求次。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去粗取精

翻译

楚国有一个向郑国人卖他的珠宝的人,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香木制做了一个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郑国的人买了他的匣子,却归还了他的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启示: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

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字词解释

楚:

楚国。

其:

他的。

珠:

珍珠。

于:

向,对。

郑:

郑国。

者:

.....的人。

做,制作。

木兰:

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之:

柜:

匣子。

薰:

用香料熏染。

桂椒:

指香料。

缀:

连结,装饰。

珠玉:

珠子和宝玉。

饰:

装饰。

玫瑰:

美玉。

辑:

同“缉”,连缀。

羽翠:

翠鸟的羽毛。

椟:

还:

退还。

此:

这。

可:

可以,能够。

谓:

说,认为。

善:

擅于。

未:

鬻:

卖。

成语寓意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

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商人过分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

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5、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

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7、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人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