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
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
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
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1)男子:
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
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
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
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饮食方面(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中餐——八大菜系
四大:
鲁、苏、粤、川
八大:
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十大:
八大菜系加京、沪
走进历史:
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2、西餐——传入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看购物票证。
请思考: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
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
科学技术发展;
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三)房屋建筑(板书、讲解法、图示法)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
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
(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
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
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
(2)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3)结论
内因:
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
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
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
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
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
(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
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
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
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
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
【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9:
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
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
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
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
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A变化表现:
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
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B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A、铁路建设: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1909年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铁路;
4)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
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宝成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B、火车机车演变(观察图片说历史)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合作探究】3:
阅读P69“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便利快捷;
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2、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
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
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
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合作探究】4: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3、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
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运输:
(1)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上联: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5:
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
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
【合作探究】6: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1)1875,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
?
(2)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3)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4)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互联网发展迅速
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合作探究】7: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课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三)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
2、出现:
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
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
《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1)特点:
种类增多,数量增多,集团化,市场化
(2)原因: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政府的支持;
人们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目前,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题:
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电影
(1)诞生:
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发展并走向成熟: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4)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
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P74【学思之窗】,请回答,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
(三)互联网的兴起(板书、讲解法、讲述法)
1、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19世纪是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