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
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附:
句首标志词语
1、发语词:
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2、事件词:
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3、谦敬词:
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
4、人称或指示代词:
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
5、疑问词:
何、谁、孰、安、胡、焉、奚等。
6、复音虚词:
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将下列文段断句: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
周纪五》)
(九)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选自《白居易·
草堂记》)
(十)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
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
(二)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
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
压制邪恶,褒扬善行;
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
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三)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游玩,来议论我们执政的好与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憎恶的,我们就改正它。
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晋书》)
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
朋友回答说:
“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
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
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
”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
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
“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
”朋友回答说:
“跟以前见的一样。
”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
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刘基《郁离子·
捕鼠》)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八)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
“喂!
快来吃吧?
”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
“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九)(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
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
周子说:
“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
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
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
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
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
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十)【解析】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评分说明:
①学生答卷一律用“/”。
“//”是为方便阅卷评分设计的标志。
②“//”处断句每处得1分。
“//”和“/”以外处断句,酌情减分,减完5分为止。
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这种方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一种“一巧拨千斤”的考查方式。
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没有要求加标点,而是要求用“/”断句。
这样考查既符合文言文“句读”的特点,又降低了难度,是一种合理的命题方式。
可能是考虑到选文内容较为陌生,命题把原文分成了两段,进一步降低了难度。
但是,本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考生只有读懂大意,才能按照文言文表达的习惯断句。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
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
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
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
“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
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
“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
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
“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
“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
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
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
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
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
循吏列传》
【注】①行县:
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
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
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
恩惠.⑤听:
偏听,偏信。
⑤居官:
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
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
推诿。
④听微决疑:
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
越过)
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
偏袒)
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
经过)
D.
辞不受令(辞:
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
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分析】
(1)A.纵:
放纵;
B正确;
C.过:
犯过错;
D辞:
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意思是因为。
A因为;
B用,把;
C来;
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罚”,刑罚;
“过”,过失;
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
”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可知:
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
⑴B;
⑵A;
⑶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⑷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
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