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6358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文档格式.docx

 第三次作业

1、你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教学生学习方法的?

请举一教学案例说明。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得更多、更牢、更好。

实施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一知十、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要求教者 

“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七年级下册(湘教版)<

了解大洲>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的教学,我采用选择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

第一步:

教师板书:

一、海陆位置1、相邻的大洲;

2、濒临的海洋二、经纬度位置1、从半球位置看;

2、从地球五带看;

3、从时区划分看4、所跨纬度、经度。

第二步,学生独立学习;

第三步,组内探讨;

第四步,提问归纳,发表意见。

在后面的教学中,关于地理位置,就不是教学的重点了。

第四次作业你在备课的时候,你是否已经“吃透”了教材?

你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拓展材料”?

你的学生对那些“拓展材料”是否感兴趣?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对”吃透教材”有以下看法。

首先要着眼教学总目标,把握学期、学年,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要理清教材纲目,抓住教材线索,掌握知识体系;

三要抓住全册教材重点、难点,每章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要合理安排课时。

所谓重点,即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有一定影响的知识;

所谓难点,即略高于学生实际能力的知识,学生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知识。

分析教材重难点,要分析学生:

1、情感态度的差异;

2、知识储备的差异;

3、听、说、读、写、算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拓展材料包括:

1、知识对比。

例如,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气候成因的比较;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欧洲东部大陆性气候成因的比较;

内流湖与外流湖特征成因的比较;

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成因的比较;

华北平原农业、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与自然条件;

长江三角洲农业、珠江三角洲农业与自然条件等。

2、媒体信息案例分析。

例如汶川地震成因探讨,甘肃泥石流灾害成因及环境保护,“低碳生活”。

3、生活中的地理。

例如商品产地中的地理知识,苹果、柑橘产地的差异、小麦、水稻产地的差异。

内地不可能是海产品的原产地等。

学生对以上拓展知识感兴趣。

第五次作业

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说一个或二个“宽容”并“赏识”他人的经历。

从教30年来,我对学生的态度经历了从“苛刻”到“宽容”,从“常批评、训斥”到“常表扬、鼓励”的历程。

回首年轻时,我常常懊悔不以,内疚、惭愧、惋惜。

其实,赏识教育对于老师、学生是双赢的。

老师的赞许也许让学生生命走廊中多开一扇窗户,多一些光明;

也许会成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

对于老师,贴心的学生才是我们的财富。

如果我们理念、方法,教法错误,尽管望生成才的想法是对的,学生是不会认可的,不会与我们贴心。

没有贴心的学生是教师的失败。

庆幸的是我工作几年后就转变了对待学生的态度。

记得那年,我任初二年级63班班主任,教语文、地理课。

有名学生身材很适合搞体育,可文化成绩较差。

开学不久,有一天,他没来上学,我冒雨家访,发现他家境贫寒,对自己没有信心,要弃学。

我对他说,身材就是你的前途,你不比谁差。

后来,我把他介绍到学校排球队,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因体育特长被我县五中录取,后参加高考考入体校,现在市某高中任教体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为此欣慰,我想,如果我不这样做,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完全不同。

第六次作业

在当前的教学现实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现象并不鲜见。

试举一个或二个案例并加以分析(从产生原因到对策)。

无效或低效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教材没有吃透,上课时,注意力不能充分分配到学生学习状态上,还因为教师驾驭教材、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黄河》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过程,效果就比较好。

1、板黄河水系图,组织读图练习讨论,学生代表板书其源流概况(略);

2、提出问题,组织组内探究,学生代表发言:

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黄河“地上河”指其什么河段?

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

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如何解决问题?

(详)3、提问探究,学生代表讲解:

长江与黄河水能分布有什么不同?

黄河的奉献和危害有哪些?

4、课堂练习。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有所获。

如果教师讲的太多,效果反而很差。

备课必要,背课切忌。

教师要根据课堂来把握教学。

第七次作业

地理课程具有两大显著特点A综合性,B地域性;

地理课兼有C自然科学素养和D人文科学素养;

E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教育最为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

F地域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特征;

G形成空间概念,树立空间差异观念,培养空间分析能力是地理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2、简答题:

简要说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认真阅读相关文本材料,要点要齐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学生学习方法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模仿再现到探究发现、从封闭读书到合作交流;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第八次作业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有哪些教学重点难点?

试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其解决策略。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是教学重点。

对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亦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我国降水方面的知识,分析我国缺水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地理的因果关系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1、[师]家住安乡县城的小鹏,星期天傍晚打篮球回家,放下篮球,走进浴室洗澡,一洗就是半个多小时。

走出浴室,刚穿好衣服,他爸就把他叫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难道不知道我国是缺水严重的国家吗?

一洗就是半个多小时,与国家提出的创建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性社会格格不入呀!

”同学们,小鹏的爸爸应不应该批评小鹏,我国严重缺水吗?

2、[生]发表看法,教师归纳,板书课题和“缺水”。

3、[科代表]朗读资料《我们身边的水还有多少》。

(二)、提出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严重缺水?

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原因?

根本原因?

3、我国水资源时、空变化大,对我国有何影响?

4、怎样解决我国缺水问题?

(三)、逐步出示挂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图》、《中国主要河流图》、漫画、《我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带图》,《南水北调工程图》,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分析回答,教师归纳;

(三)、联系实际,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提问:

1、同学们,我们洗脸、洗脚了的水,还可以利用吗?

2、我们家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义务宣传员,你怎样作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

第九次作业

1、填空题:

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A、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技能;

B、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相应的地理能力和价值观;

新课程地理教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有C、民主性原则;

D、开放性原则;

E、主体性原则;

F、全面性原则;

G、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

H、利用地图的原则;

I;

人地相关性原则。

影响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有:

J、教师;

K、教材;

L、学生;

M;

技术。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至少由N、学科类知识;

O、条件性知识;

P、实践性知识;

Q一般性知识。

四部分组成。

2、简答题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使地理学习信息得到拓展。

计算机网络和地理课件的采用,拓展了地理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扩大了课堂学习的地理信息量,能够对地理知识的文字、符号等信息在外形、声音、颜色、大小等多方面进行加工,真实地表现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外形,模拟难以看到的地理事物内部构造和全球事物整体概貌,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使地理教学内容由抽象、枯燥,变得直观、具体;

为多角度、全面获取和传递地理事物的形象、图像、图示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使地理认知对象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多视角观察、多层次理解地理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到较好的实现,加强认知对象的形象化,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地理教材经加工后变学材。

经过教师的优化设计,地理教材摆脱以往静止、封闭、单一的形式,变得开放,可参与,个性化,可创造,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创设各种不同的地理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形成由学生控制的探究式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分层学习,使教师在教学要求、指导调控上等方面更具有弹性、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具有选择性、自主性。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降低了学生活动的质量。

尽管倡导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者;

也提倡让学生在教学中多说,多做,但是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指导、调控作用。

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上网自学,而引导、监控不及时,以及学生讨论偏题,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存在问题得不到介绍纠正等现象。

形成信息技术未能发挥应有优势的局面。

对学生识别,优选信息的能力培养不足。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或将搜集的资料加工成自己的作品,但是缺乏对学生识别、判断、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

重学习形式,轻学习效果。

部分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多样的活动形式,但是对大量信息资源的整理不够,学生认知过程缺乏重点和有序性,导致了“热热闹闹,效率不高”。

地理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筛选、重组和深入理解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活动方式的新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为达此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反馈方式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其他手段的使用。

目前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学手段和资源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及其资源,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

地理知识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和手段的不同。

地理教学设计应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能从减轻教师的课上劳动出发。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地理教学应克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高消耗、低效益“等问题,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操作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功能与地理教学功能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使地理教学功能更加完善,地理教学效率更加提高。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次作业

A教师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首要工作;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有:

B、提高问题意识;

C、树立活动意识;

D、增强评价参与意识E增强合作意识。

地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F、感知过程G、记忆过程H、思维过程I、尝试过程J交流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根本目标是K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创新?

一、在教学内容中创新

1、 

教学中,决不可照本宣科。

要根据实际与需要取舍教学内容。

例如,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南亚地形特征,就可增添南亚地形与欧洲西部地形的比较。

①出示挂图:

②分组探究:

南亚地形特征?

列表比较南亚地形和欧洲西部地形。

欧 

洲 

北 

部南 

部山地 

山地

中 

部平原 

平原

南 

高原

2、教材内容呈现次序也应创造性调整。

二、 教学方式变革中创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

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营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需要3、优化教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板图比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板图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成因:

直观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

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原理简图(原理示意图) 

来直观呈现。

为此,板图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成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组织板图对比教学.或抽生填图绘图或一问再问追问或组织小组探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操作能力.例如在《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一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对比探究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形成,及其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①布置阅读教材及插图教者板书下图(省略箭头)与练习:

②布置完成练习:

(1)判断:

表示1月的季风图是 

( 

) 

图(填写字母),表示7月的季风图是 

)图(填写字母)。

(2)影响我国的冬季风的风向是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的风向是( 

并在图中添绘箭头。

(3)冬季风带来的气流 

干燥,夏季风带来的气流温暖 

(4)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 

)季风;

习惯上,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 

区。

在图中描绘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③小组探究归纳:

季风产生原因?

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这样,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方式、手段多种多样,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是选择的标准

三、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创新例如,

教学过程设计创新是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的运动”教学,我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对比探究系列地理现象的成因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②小组探究:

⑴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

⑵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气温高低三者的关系;

⑶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四季更替判断;

⑷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变化;

⑸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两极地区极昼和极夜。

③课堂活动:

选五个同学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五带”的居民,教师逐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五位同学分别描述所在温度带随之产生的气候现象。

第十一次作业

徐老师这堂课的特点:

成功:

1、体现了地理学科直观性特点。

2、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统一,学生“做中学、学中学”,动手制作是这节课的亮点。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4、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实施合作性学习,较好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启示:

教育观念更新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教师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仅是其业务理论水平的体现,更是其师德和健康心理的体现。

怎样创建“民主、和谐、合作、活跃、高效”的课堂?

是教学研究的方向所在。

第十二次作业

1、什么是教师的职业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

(1)、什么是教师的职业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育良心。

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等。

(2)教师的职业良心的意义是什么?

(一)良心对教育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控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

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

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

“这样的行为合适吗?

”“这样的行为有益学生成长吗?

”“他会受到伤害吗?

”等等。

在实际教育过程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

“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

”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

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

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行为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

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我们在谈及教育劳动的特点时早已提及,教师的具体劳动过程具有个人性和自由性。

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人性质和自由性,教师的劳动就表现为“良心活”的特点。

即:

干多干少,认真还是勉强地完成任务,只有天知、地知。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机制对教师的调控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起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

此外良心也会使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格,对学生本身有教育意义。

(二)教师良心对于职业生活的精神意义 

教师的职业良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存在。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社会、学校、同事甚至学生的不公正的对待,会面临许多的矛盾。

教师的职业良心一方面抚慰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活作出公正的评判;

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即使是遇到较大的委屈时仍然能够按照职业良心的指示行事,作到所谓的“事业为重”。

所以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精神人格的保护神,是教师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首先,一个社会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会自然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涵养上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

一个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给予恰当的尊重,一个人人克尽职守的社会氛围,显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其较高水平的职业良心。

其次,教师的同侪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

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

教师对教育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的认知大量的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去获得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教师的同侪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道德的传统的质量较低,当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与提高。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新教师在任教数月后,其教育态度与任教学校同事的相似性便已大于与受教学校教师的相似性。

任教学校显然是比受教学校更具重要影响的教师职业社会化机构。

任教学校的校长、同事形成的教师群体的职业亚文化与教师职业社会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4]。

所以教师的同侪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十分重要。

再次,教育对象也会以舆论的形式参与教师良心的修养。

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意义必须在教育对象身上才能获得。

所以学生的尊敬、赞扬或蔑视、批评对教师的道德行为会起非常大的制约作用。

这种制约的长久影响最终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

一个善于修养的教师肯定会以“学生”为鉴。

此外,从较为自觉的层面上说,直接或间接的师德教育也是社会生活对个体教育良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除了自修,自觉接受有关部门提供的师德教育也是教师良心修养的重要方式。

教育良心形成的上述因素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情境的作用。

日本的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为期6周的教学实习对实习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效果远高于为期15周的教育与心理理论课程的学习 

[25]。

所以在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怎样提供更多的实际体验的机会,是教育良心养成的一个重要的策略。

当然,教师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情境的影响,还应当主动地体验这一情境中的价值、义务因素加以内化。

所有的良心,包括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受社会生活及群体的影响,更受自身修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