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745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7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语: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

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

互动环节:

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

“德”指得到这种“道”。

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联用。

在本文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

目前我们对道德主要是认为: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

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

(2)天赋论:

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3)进化论: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自然论):

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教师分析:

“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

“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寻找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根源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有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道德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

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的一步。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本质

所谓“本质”,即指一种事物的根本性质。

对道德起源的看法不同必然导致对道德本质的不同揭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道德的本质概括为三个层次: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表现为: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

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因此是实践的。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

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

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案例探讨: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

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

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问题:

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主要表现为:

1、认识功能

概念:

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

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

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认识目标:

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调节的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

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调节目标:

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2、道德能够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的作用于社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它或者为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3、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的。

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4、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地生活和交往

要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局面,必须用道德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的道德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第一个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和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原始集体主义,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最根本的特征;

道德观念的贫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