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肾皮质集合管,增加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促进钾离子的排泄。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内环境主要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不相等,如Na+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K+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大于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A错误;
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大量出汗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pH稳态的维持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
2.某高校研发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能多次强化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C.抗原的积累促进B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B
口服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作为抗原,其目的是促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次口服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的数量,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详解】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B正确;
C错误;
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
【点睛】本题以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重复口服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再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3.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B.电刺激a处,会导致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C.电刺激b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c会偏转两次
D.兴奋传至“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信号的转变
【答案】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
由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A错误;
电刺激a(位于传出神经)处,肌肉能发生收缩,但不属于反射,反射需要完整反射弧的参与,B错误;
根据题意“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电刺激b处,兴奋不会传到电流表的位置,故不会发生偏转,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
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因此“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是解题的关键。
4.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试题分析:
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兴奋的传递特点等。
5.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B.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C.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
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答案】C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题干中信息: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所以说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
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运输都要靠体液运输,C错误;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过程发生变化,D正确。
6.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体温调节中枢兴奋③机体耗氧量降低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①错误;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②正确;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则耗氧量增加,③错误;
④正确,C正确。
7.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分析题图: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
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
B正确;
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
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
【点睛】本题为信息题,的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和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
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酶T的活性有无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
本题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
8.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幼苗的类型
B.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ABA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积极作用
D.干旱时,ABA能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本题综合考查脱落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幼苗的类型,A正确;
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但从图中不能得出这一点,B错误;
对比分析左右两图可知:
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C正确;
D正确。
9.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B.J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
故A正确。
B、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
故B正确。
C、S形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
故C错误。
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加的两种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名师点睛】“J”形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0.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阶段Ⅰ的群落同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群落中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