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289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菌落: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

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

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

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

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

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

③生长旺,繁殖快;

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

原因:

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

试加以简述。

3项具体任务:

分类、鉴定和命名

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描述有关个体的文献资料,特点:

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先驱者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从未记载过的新种,这时,就得按微生物的国际命名法规给予一个新学名。

5、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分几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级

6、何谓三域学说?

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C.R.Woe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行16S和18SrRNA的寡聚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

三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7、何谓(G+C)mol%值?

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

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

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8、什么是微生物?

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9、什么是缺壁细菌?

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

类型形成特点实际应用L型细菌(L-formofbacteria)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3.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可能与针对细胞壁的抗菌治疗有关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1.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2.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

及恢复成有细

球状体(sphaeroplast)又称原生质球,是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

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胞壁的正常结构

3.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支原体(mycoplasma)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10、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7.何为“拴菌试验”?

它何以能说明鞭毛的运动机制?

“拴菌”试验(tethered-cellexperiment)是1974年,美国学者西佛曼(M.Silverman)和西蒙(M.Simon)曾设计的一个实验,做法是:

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行为。

因实验结果发现,该菌是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非伸缩挥动),故肯定了“旋转论”是正确的。

8.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关键是芽孢有生命的部位即核心部位的含水量很稀少,为10%~25%,因而特别有利于抗热。

9.什么是菌落?

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

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

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

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原核生物,细菌,缺壁细菌,原生质体,芽孢,伴孢晶体,放线菌。

原核生物:

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

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缺壁细菌:

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原生质体:

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G+形成。

芽孢:

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

内毒素)。

放线菌:

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2、细菌的基本有哪些?

细胞壁,细胞膜,间体,核区,核糖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3、图示细菌细胞构造。

见书11页

4、试比较G+和G-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5、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机制:

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

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

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文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的耐热机制的?

芽孢的耐热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欣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7、简述链霉菌形态构造特点。

(1)基内菌丝:

又称营养菌丝,是紧贴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