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040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docx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姓名:

余国宏

学号:

140741138

班级:

141142A

指导老师:

刘家学

 

实验一:

状态空间的实现及状态方程求解

1、实验内容

已知某系统传递函数

1.列出可控标准形表达式以及状态图。

2.选择合适的采样周期,对状态方程离散化。

3.求时的单位阶跃响应。

4.选取不同的采样周期,分析采样周期变化对暂态性能的影响。

2、实验步骤

1、系统可控标准型

状态图

2、采样周期的选择

由系统传递函数可得:

(1-1)

系统极点,,取主导极点,对系统降阶处理,得到二阶特征方程:

(1-2)

由此可得振荡角频率,阻尼比,可计算出调节时间:

(1-3)

为了观测到整个调节过程,取,取40个采样点,采样周期为0.1秒。

3、单位阶跃响应

(1)用Matlab程序求离散化之后系统的阶跃响应

A=[010;001;-90-39-13];B=[0;0;1];

X0=[1;1;1];

T=0.1;%采样周期为0.1秒

[G,H]=c2d(A,B,T);%求离散化之后系统矩阵

S=zeros(3,100);

S(:

1)=X0;

forK=2:

100;S(:

K)=G*S(:

K-1)+H;end;

figure;

subplot(2,2,1);plot(S(1,:

));grid;%画出三个状态变量得曲线

subplot(2,2,2);plot(S(2,:

));grid;

subplot(2,2,3);plot(S(3,:

));grid

(2)仿真曲线

(3)改变采样周期为0.05秒,波形如下

可以看出采样周期变小,状态变量的调节时间越长,而超调量,稳态值不变。

 

实验二、线性系统状态反馈设计

一、实验内容

已知系统状态方程如下

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系统极点为

二、实验步骤

1、理论分析

(1)系统可控性

可控性矩阵

系统完全可控

(2)可控标准形变换阵P

由s可得

(3)配置极点

经线性变换之后

取,则系统的状态反馈阵的特征多项式为

(2-1)

由希望的闭环极点可得其特征多项式为

(2-2)

对比式(2-1)和(2-2),取

(2-3)

2、Matlab仿真

(1)程序

A=[004;1-10;11-1];

B=[1;0;0];

C=[011];

D=0;

P=[-2-1+1.732i-1-1.732i];%期望极点

K=place(A,B,P);

G=ss(A,B,C,D);

Gc=ss(A-B*K,B,C,D);

subplot(1,2,1);step(G);%比较设置状态反馈前后系统的输出

subplot(1,2,2);step(Gc);

(2)仿真结果

由此可见,原系统是不稳定的,加入状态反馈之后变稳定了,通过状态反馈阵K来配置可控系统的极点,改变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三、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1、实验内容

已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设计系统的状态反馈阵K,使得闭环极点为

(2)分别设计状态观测器,使极点为

,观察不同初始偏差下的响应情况

2、实验步骤

1、理论计算

(1)状态反馈阵K

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计算可得

(2)状态观测器反馈阵H

系统可观性,可观性矩阵

可知系统完全可观,极点可以配置,

取观测器的反馈矩阵为

观测器得特征多项式为

(3-1)

当极点为(-5-5-5)时观测器希望的特征多项式为

(3-2)

对比式(3-1)和(3-2)得

2、Matlab仿真

(1)程序

A=[000;1-10;01-1];B=[1;0;0];C=[001];D=[0];

P=[-2-1+(sqrt(3))*i-1-(sqrt(3))*i];%状态反馈期望极点

K=place(A,B,P);

G=ss(A,B,C,D);%创建原系统ss对象G

Gs=ss(A-B*K,B,C,D);%创建加入状态反馈后的系

t=0:

0.1:

10;统ss对象Gs

u=ones(size(t));

x0=[1;2;3];

[y,t,x]=lsim(G,u,t,x0);

[ys,t,xs]=lsim(Gs,u,t,x0);

figure;

plot(t,y);holdon,plot(t,ys,'-.');%画出状态反馈前后的输出响应

Po=[-5-5-5];%观测器期望的极点

H=acker(A',C',Po)';

E=[A-B*KB*K;zeros(size(A))A-H*C];%构造加入观测器之后的

F=[B;zeros(size(B))];增广矩阵

M=[Czeros(size(C))];

N=[0];

Go=ss(E,F,M,N);%创建包含观测器的ss对象Go

[yo,t,xo]=lsim(Go,u,t,[x0;-1;-2;-3]);

figure;

plot(t,yo);holdon,plot(t,ys,'-.');%画出加入观测器前

figure;后系统的输出响应

subplot(1,3,1);

plot(t,xo(:

1),t,xo(:

1)-xo(:

4),'-.');%画出原系统的状态响应以及

subplot(1,3,2);观测器得状态响应

plot(t,xo(:

2),t,xo(:

2)-xo(:

5),'-.');

subplot(1,3,3);

plot(t,xo(:

3),t,xo(:

1)-xo(:

6),'-.');

(2)仿真结果

a.加入状态反馈前后的输出响应

可以看出,原系统是不稳定的,加入状态反馈之后,经过配置极点变得稳定了。

b.状态观测器的输出波形

原系统

观测器输出

观测器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能准确的跟随原系统的输出

c.给定初始偏差下,原系统状态波形与观测器状态波形

初始偏差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变为零,说明观测器的状态能够跟随原系统的变化,上图的波形是在极点为时的状态曲线

d.

原系统状态实线

观测器状态虚线

当观测器的希望极点是时,波形如下

e.当观测器的希望极点是时,波形如下

f.当观测器的希望极点是时,波形如下:

通过比较可知,当观测器的极点,其距离虚轴越远,调节时间越短,即能够更加快速的跟随原系统的状态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