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96459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52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

春煊发布示谕: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A

4.(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2届高三9月联考,4)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

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④D.①②④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

时间:

19世纪晚期;

特点:

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

分析应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分析。

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③项,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其它三项均符合题意。

D

5.(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期中,1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A项体现了婚姻自由,B项体现了服饰的改变,D项体现了禁止缠足。

C项中“辫”“之乎者也”体现的是顽固派守旧的现象。

6.(山东省沂源县2012届高三期中,10)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嫁始

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近代婚姻自由只是在风气比较开化的大城市、通商口岸,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仍很保守,故B不正确。

B

7.(河北省2012届高三质检,7)1931年7月6日《民国日报》上有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

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

”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  )

A.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B.反映女性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C.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说明婚姻风俗获得彻底变革

征婚启事确实表明当时提倡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从征婚启事可以看出女性对男性提出了“专而不滥,诚而不欺”等要求,这就表明女子在积极追求自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能出现此种情况,表明当时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给了女性说话、行动的权利,不然女子征婚怎会见诸于报端了。

所以这些内容应该主要是为了表明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

故正确答案为A。

8.(安徽省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4)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

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

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

材料反映

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

正确答案为C。

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届高三9月考试,19)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

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干“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所描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④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11.(山东省潍坊市三县2012届高三期中,23)“又是庚中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

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南京市民曾

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后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

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12.(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11月质检,2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

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对“断发”问题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极力向光绪帝主张把断发易服推广开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13.(江西省吉安市2011届高三二模,29)如

图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19

届毕业生在1935年20周年校庆时的合影。

这反映了(  )

A.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没有改变

B.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C.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D.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与男子相同

古代中国的妇女是不能到外面抛头露面的,题干反映女性不仅可外出,而且还可享受教育,说明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14.(湖北省长阳一中2012届高三期中,23)“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

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分析材料,光绪、宣统年间,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进步,反映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

B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

C、D项与材料中“光、宣之交”前提不符可排除,据此本题选A项。

15.(山东省德州市2012届高三期中联考,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

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关键信息“阴阳合历”,民国建立后,开始使用阳历。

16.(福州市罗源一中2011届第二次月考,17)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到:

“堪笑

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

本题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近代中国人生活,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理解词中的“爱出洋”、“短褐装”含义,并找出具体原因。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保守封闭,遭到列强侵略后,不仅经济上发生新变化,思想上与生活习俗上都发生了大变化。

A、C、D明显不正确,选B。

17.(山东省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测试,1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

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刻转万周”应该指的是火车。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8.(湖南衡阳八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2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

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

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据材料“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样的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1835年的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D。

19.(吉林市2012届高三9月测试,17)“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

A.权威性B.准确性

C.娱乐性D.沟通性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21.(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7)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

捷报》曾

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

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

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

从题目反映出的信息来看,中国官员把修铁路的行为定性为胡作非为,定位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毁灭。

可以总结出中国部分官员对修铁路表示强烈反对。

故选C。

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