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6095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docx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内容提要】尹湾汉墓简牍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批是西汉时期郡县级行政档案,记载有西汉后期东海郡的社会、经济概况,对于研究汉代的上计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依据这批珍贵的史料对汉代上计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英文摘要】The contentsofthebambooandwoodenslipsinHantombs inYinwanaremultiple,including theadministrative documentsofJun(郡)andcountiesduringWesternHan, the social andeconomicrecordsofDonghaiJuninlateWesternHan. This isofgreatvalueto thestudy of shangjizhi(The System ofAdministrative

Reports上计制)inHanDynasty.Based on theseprecioushistoricalmaterials,thisthesisstudies shangjizhitoadeeperandfurtherextent.

【关键词】汉代/上计制度/尹湾/简牍/《集簿》

HanDynasty/shangjizhi/Yinwan/bambooandwoodenslips/Jibu

【正文】

1993年初,于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6号墓出土一批西汉时期的郡县级行政档案。

其中一方题为《集簿》的木牍,上面记载了西汉后期东海郡的社会、经济概况。

简牍整理者认为这方木牍

“可能是东海郡上计所用的底稿或副本”(注:

《尹湾汉墓简牍·前言》,中华书局1997年9月出版。

以下凡引此书处,不再注。

)。

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吏员考绩簿》等,当也是与上计有关的资料。

这批文书对于了解汉代上计制度很有帮助。

现略陈管见,以就教专家。

— 墓主师饶其人

尹湾6号墓中为什么葬有与上计有关的文书资料呢?

回答这一问题,必需先弄清楚墓主师饶其人。

6号墓中藏有随葬品10件名谒和衣物疏证实,死者姓师名饶,字君兄。

西汉成帝元延年间曾任法曹、功曹史等职。

功曹史,“主选署功劳”(注:

《后汉书·百官志书》。

),即负责一郡吏员考绩、升

迁等事务。

虽百石小吏,但地位重要,被视为吏员中的“主吏”(注:

《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为主吏”。

孟康注:

“主吏,功曹也”。

),“郡之极位”(注:

《汉官仪》:

“督邮、功曹,郡之极位”。

)。

汉代郡县属吏,均由郡守、县令任命。

这位功曹史师饶,自然是东海郡太守的亲信。

从墓中的随葬品看来,这位功曹史也非平庸之辈。

6号墓出土的简牍,除行政文书外,还有文学作品和各种术数资料。

一篇题为

《神乌赋》的作品,不仅词句典雅,且多处引用《论语》、《孝经》、

《诗经》、《礼记》、《周礼》、《淮南子》等典籍(注:

《尹湾汉简

〈神乌赋〉与禽乌夺巢故事》,《文物》1997年第1期。

)。

这篇660余字长的佚名汉赋,无论是否墓主本人的著作,作为陪葬品,足以显示死者的爱好和具有的较高的文化素养。

墓中存放的10方名谒,是师饶与东海郡太守、沛郡太守、琅邪郡太守、长安令、楚相,以及容丘侯、良成侯等地方高级官吏和社会名人互致问候、交往酬酢之物。

这表明此公交游广泛,地位显赫。

了解墓主师饶的上述情况,不难判断出他与这批上计文书的关系。

一般说来,作为陪葬的物品,总是与墓主人有某种特殊情结。

就职掌而言,任功曹史的师饶与一郡的上计事务,并无直接关系。

他如此珍爱与上计有关的文书,死后将其置于身旁。

很有可能是因为生前曾参与过该《集簿》的编制,或担任过东海郡的上计吏。

从以上所述情况看来,功曹史师饶,以其在郡府中的地位、文化水平,以及与太守的关系,都能胜任郡上计吏一职。

如果这一判断可以成立,我们对于汉代上计制度,就会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 上计制度

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

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

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这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古已有之。

秦汉时已有较完备的制度。

汉代并颁布有专门的法规《上计律》。

可惜该律早已不存,而今仅见一律目(注:

《周礼·春官·典路》:

“大宾客亦如之”。

注:

“亦出路当陈之”。

郑司农云:

“‘汉朝《上计律》:

‘陈属事于庭’。

”)。

本文仅根据有关史料,对汉代郡国上计的几项主要制度,略述如下。

(一)上计吏的选派

汉代,上计吏非常任职务,必要时由郡太守临时委派。

《后汉书·百官志五》云:

郡国“岁尽遣吏上计”。

可见此“吏”不是专门职称。

否则必然会写明“遣上计吏”上计。

严耕望先生已有此说,本文从之(注:

严耕望: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编》(卷上),《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年版。

)。

不过两汉时期,具体担任此职者,有所变化。

最初曾规定由郡丞奉计京师。

《汉书·严助传》:

“愿奉三年计最”。

如淳注:

“旧法,当使丞奉计”。

又如《汉书·朱买臣传》:

“坐中惊骇,白守丞”。

张晏注:

“汉旧郡国丞长吏与计吏俱送计也”。

也就是说,由丞代理郡守,率长吏、计史等,奉计京师。

颜师古同意此说,并解释道:

“谓之‘守丞’者,系太守而言也”。

但是,实际上又多由长吏(或作长史)代丞上计。

以下诸条记载均作如是说:

《汉书·黄霸传》载,京兆尹张敞奏霸:

“窃见丞相请与中二

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成大化条其对”。

又:

“丞相图议上奏曰:

‘臣问上计长吏守丞以兴化条,皇天报下神雀’”

《汉书·王成传》载,宣帝“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

《后汉书集解·百官志一》注引《汉旧仪》:

“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

“遣敕曰:

‘诏书数下,禁吏无苛暴。

[守]丞长史归告二千石……’。

《汉旧仪》:

“御史大夫敕上计[守]丞长史曰:

‘诏书数下,布告郡国。

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

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同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

以上各条中的“守”字,即非本职而兼领事。

“守丞长吏”,或

“长吏守丞”,即由长吏代理丞长计中央。

此办法,仅实行于西汉。

东汉时,径直由长吏上计。

如:

《后汉书·应奉传》注引《谢承书》曰:

“奉少为上计吏,许训为计掾,俱到京师”。

《后汉书·杨终传》沈钦韩注:

“《论衡》云:

‘子山为郡上计吏,见三府’为《哀牢传》。

《后汉书·赵壹传》: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

师饶乃成帝时任东海郡功曹史。

若曾担任上计吏,也即以长吏代理丞奉计京师。

(二)上计吏的任务

郡上计吏的任务,大致有两项:

1.送达郡上计文书和与“计偕”的物、人,至京师。

受命郡太守送达上计文书至京师,同时接受朝廷的审核、询问,是上计吏的基本任务。

上计吏至京师,由丞相负责受计书(注:

西汉后期至东汉,也曾由司徒受计。

《汉旧仪》:

“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郡国守丞长史上计事竟”。

《后汉书·赵壹传》:

“是时司徒袁逢受计”。

)。

宣帝也曾下诏令“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直伪毋相乱”(注:

《汉书·宣帝纪》。

)。

实际上则是由丞

相主持会议,令朝廷各行政机关长官及其它有关人员共同审核上计文书。

《汉书·黄霸传》:

“京兆尹张敞奏霸曰:

‘窃见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为民兴利除害成大化条’。

”此处所说的参加审核上计文书的“中二千石”,指中央各行政机关长官,所谓“九卿”:

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等(注:

《汉书·百官公卿表》。

)。

“博士”,指教授经学及典礼事宜,备皇帝顾问的学官。

上计吏与上计文书同时送达的“物”,指郡国贡奉“天子”的土特产品,此当是定制。

《礼记·射义》: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

注:

“岁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

”疏:

“汉时谓郡国送文书之使谓之为计吏,其贡献之物与计吏俱来,故谓之计偕物也”。

偕,俱也。

非但献国事之书,又俱献“贡物”。

所以有人云:

“计吏职贡方物”

(注:

《汉书补注·朱买臣传》注。

)。

至于偕计书送至京师的“人”,则非常制,而是根据专门的诏令办理。

例如:

《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五年诏,“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这是令各郡国征召人才,“与计偕”送至京师,并令沿途各县为该人员供应饮食。

《汉书·儒林传》载,元朔五年诏,“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此诏令征召品学兼优者,“与计偕”送至太常。

《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已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

此诏令各郡选拔优秀中等官吏,“与计偕”送至京师。

2.参与朝廷重大祀典。

上计吏的地位虽低下,由于代表郡守上计,是一郡的代表人物,因而很受朝廷重视。

东汉时,郡计吏抵京师,大鸿胪曾以迎诸侯王之礼接待。

《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条本注:

“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

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

抵达京师后,居住专供郡国上计吏住的馆舍“郡抵寓”。

如此接待,或如大匠应顺所言:

“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直装衣物,敝朽暴露,朝会邈远,事不肃给。

晋霸国盟主耳,舍诸侯于隶人,子

产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注: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

)。

上计吏于岁终抵京,即参加正月旦,天子会见百官朝贺的大典

(注:

蔡质《汉仪》:

“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

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

蛮、貊、胡、羌朝贡毕,见计吏”。

)。

在京期间,国家举行大典,上计吏也应召参加,如宗祀大典、大丧、会陵之礼(注:

《后汉书·明帝纪》、《后汉书·礼仪志下》等。

)等等。

汉武帝时,上计吏参加泰山封禅大典,史书还特书一笔。

上计吏参加祀典,不仅要行礼如仪,有时还令其在神轩前,报告一郡的

政绩。

《后汉书·礼仪志上》载,举行会陵之礼时,令“郡国上计吏以次前,当神轩占其郡国谷价、民所疾苦,欲神知其动静”。

看来,这是统治者在借助“神”的权威,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京期间,除参加祀典之外,上计吏有时还会受皇帝召,对答所问郡中的有关问题。

如《汉书·王成传》载,宣帝“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

再如,《汉旧仪》载,皇帝曾下诏令御史敕问计吏的具体问题:

“问今岁善恶孰与往年?

对上。

问今年盗贼孰与往年?

对上”。

有时皇帝还亲自询问计吏。

如:

《后汉书·张堪传》载,“帝(光武)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3.上计的时间

有关上计的几个时间,史籍上本有明确记载,有人不解其间的区别,将其混为一谈。

兹分述如下:

一是“计断”时间。

卢植《礼注》曰:

“计断九月,因秦以十月为正故”。

所谓“计断九月”,即每年度的各项统计数字至九月底截止。

因为秦以十月为岁首,九月底也就是岁终。

汉代承袭此制。

太初改历后,也仍然是“计断九月”。

对此,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解释的很清楚。

他说:

“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朝会在十月,计吏自不得不以九月为断。

自太初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计文书仍断于九月者,计吏岁尽即诣京师,不及候至十二月。

郡国之远者若必断于岁尽,即不及赴正月旦之朝会,故断于九月”(注:

沈家本:

《汉律摭遗·上计律》。

)。

一是起程赴京上计时间。

《后汉书·百官志五》云:

县、邑、道

“秋冬集课,上计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