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8126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能力综合训练题试题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贻笑大方心浮气燥百练成钢投鼠忌器不肖一顾

  错字 

改正 

  3.下面各句子中有毛病的一项是(),并在句子中改正过来。

  A.中国已是一个体育大国,这是得到世界公认的。

  B.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C.虽然实验没有成功,但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他没有作努力的缘故。

  D.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4.请你给下面的下联写出上联。

(提示:

可以用你学过或你所知道的知识来填写,要求基本符合对联的要求。

2分)

  上联:

,下联: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5.我们听说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们曾经为我们国家和人们做出了贡献,人民永远记住他们。

请你按照下面例子的格式,写一个你所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人物不能与例子相同。

3分)

  例子:

诸葛亮,中国的一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被后世人景仰,是因为他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他还有对后主刘备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9.古诗默写。

(10分)

  ①.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②.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西山村》)

  ④.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⑤.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⑦.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⑧.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⑨.写出《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

, 

  7.解释下面词语。

(4分)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②.属余作文以记之。

属:

  ③.环滁皆山也。

环:

  ④.阴风怒号,连月不开。

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矣?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8.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9.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8个字写出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10.文中的“进”指的是“”,“退”指的是“”。

  11.作者在文中抒发自己崇高的政治抱负的是哪一句话?

对此你怎样理解?

  答: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22题。

  

(一)希望在于创新

  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

正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那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②回顾过去,近观现实,我们可以想一想,联产承包是创新,经济特区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是创新,社会办学是创新,企业改制是创新,“一国两制”是

创新。

还有各行各业的改革,各行各业的开放,也都是创新。

创新使我们认识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创新使我们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③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是没有止境的。

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新也会变成“旧”,因而需要“更新”。

我们应该突破前人,后人也

肯定会突破我们;

我们可以突破别人,别人也可以突破我们。

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在新的奋进征途中继续奋进。

  ④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不少同志都谈到,创新应该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

绝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只等着上边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等着别人创新。

  ⑤一般地说,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等。

创新的—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

创新有大

有小,却无处不在。

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

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⑥创新不是盲目蛮干,而要有科学精神。

不遵循客观规律,或者调查研究不细,专业知识不精,或者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就要打破旧模式,

改变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触及一些人的利益。

新观点新思路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一些人暂时不认识、不理解,这不奇怪。

我们既不要因为有阻力而失却了创新热情,又要善于用事实用实

践说服和教育更多的人支持、理解和参与创新。

  ⑦既要创新,又要把消极影响和各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同样重要。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

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健”统一起来。

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

  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希望在于创新,未来在于创新。

我们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以创新的精神与创新的实践,不断把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

  13.文章第①段引用******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话阐明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段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14.第②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而第⑤、⑥段运用了论证方法是。

  15.⑥⑦两段提出创新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一是要,二是要。

(每空不超过5字。

4分)。

  19.“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请联系学习、工作、生活某个方面的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积极创新的。

(50字左右。

4分)

(二)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

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

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

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

览。

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

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

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

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

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

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

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

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

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

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

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

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

,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

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

艺术与非艺术。

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

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

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

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

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

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

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

景物不再是对象;

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

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

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

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

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

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

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

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

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

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

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

就是了。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17.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19.第三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