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7948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

其余诸子成为小宗。

②其余诸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是大宗,其他儿子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全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⑷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始皇帝的来历:

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定称号为“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创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皇权至上、君权独揽、皇位世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朝太尉实际虚设。

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

重大事务由三公九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

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皇帝依靠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

①汉初郡国并行,但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⑵唐中期:

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⑶宋: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派文臣到地方作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控制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大权。

2、中央制度的演变

①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任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

⑵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①唐朝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

③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中书门下是最高决策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相权。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元后期相权扩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更替;

以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中央绝对控制地方。

②针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设置:

⑴情况:

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④明神宗时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张居正任首辅,权倾六部)。

⑵评价:

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实际参与机务;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

⑵情况: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出任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拟写成文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交付执行

⑶评价: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⑵消极方面:

①君主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难以展开有效治理。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多山多岛,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出现了众多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奴隶制小国),它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雅典民主政治:

①形成过程: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没落。

(★注意各三次改革的内容)

②主要内容:

A、公民大会(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D、十将军委员会。

③实质: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④特点:

A、人民主权:

所有公民(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B、轮番而治C、法律至上

D、直接民主

⑤作用:

A、对古代希腊: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B、对近代西方:

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

指古代罗马的全部法律制度。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原因:

最初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了成文法。

②标志:

《十二铜表法》(作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②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被征服者不受法律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

③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护,罗马法逐渐演变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内容:

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罗马法的作用:

①对当时: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而成为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后世: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从而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把国王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制内阁

①形成:

英国内阁最初由秘密的宫廷会议发展而来;

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容:

A、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所谓代议制。

B、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责任制内阁;

C、内阁和首相掌握行政权,实行共进退。

D、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

通过内阁控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4、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独立初期松散的邦联无法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要求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君主制,希望建立共和国。

2、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主权。

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行政权归总统;

最高司法是联邦法院;

(参见教材P41)

3、原则:

分权与制衡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意义: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积极方面:

A、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在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强调分权与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E、1787年宪法确立的若干规定至今仍然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

③消极方面:

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A、选举权的不彻底性:

妇女、黑人、印第安人B、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

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最主要的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

②不同点:

A、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英国国王世袭而来,终身任职;

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四年一任;

B、国家元首的权力:

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

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英国首相向议会负责,内阁向首相和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第9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直至1875年才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

②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参见教材P45)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影响:

使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使工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