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意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发改意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改意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建设“两美”浙江的总要求,围绕建成民族经济总部和民族文化总部,充分发挥景宁生态环境优良、畲族风情浓厚组合优势,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资产化、产业绿色化、民生均等化、旅游主业化、山海协同化,努力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增值、经济增长、社会增进、生态文化增色、发展动力增强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国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社会、生态并重。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转变民族地区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提升民族地区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不懈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增强对全省的资源承载力、生态支撑力、人文吸引力。
——坚持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并进。
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和民间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推动民族地区从经济社会总体滞后,向人均经济指标追赶全省平均、人均社会指标与全省同步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用好外力与增强内力并举。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入泛长三角、海西区,深入开展山海协作,广泛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放合作。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民族文化,着力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增强景宁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合力和内生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驱。
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和强化发展模式创新。
健全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将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强化考核、加强监管相结合,增强景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活力和持久生命力。
(三)总体目标
至2017年,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形成价值量化的生态文明格局。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资产化改革取得突破,土地、林木、环境等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民族地区生态输出格局以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在外企业回归及资金回流等方式实现平衡,确保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供给。
至201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5。
2、形成绿色创新的民族经济强县格局。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探索出在民族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经验,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总部。
全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以上和8%以上。
3、形成特色彰显的民族文化旅游格局。
畲族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互兴互促进一步加强。
至2018年,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和畲族文化总部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以旅游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格局,旅游总收入保持15%以上增长。
4、形成均衡共享的民族社会和谐格局。
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民族地区领先,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养老促进体系。
畲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成为民族地区文化总部。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11%。
至2017年,新增生态移民5000人,城市化率达50%。
5、形成山海共赢的开放合作格局。
民族总部经济园和畲族文化总部两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丽景民族工业园、澄照农民创业园、外舍新区等平台在参与浙南闽北多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各级财政及沿海地区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景宁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畲族文化等特色优势充分转化为后发优势。
至2020年,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各项改革凸显成效,景宁全面建成“中国畲乡·
小县名城”,继续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成为全国民族经济发展引领区、民族文化传承核心区、民族和谐宜居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集约利用”、“既能促进民族自治,又能推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民族地区资源利用可持续,建立健全资源资产化机制
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整治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三城联创”目标要求,规范环卫、道路交通和乡容镇貌管理,完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推进机制。
建立全域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全域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开发、资源配置和考核政策。
2、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整合财政转移支付、环保专项资金、异地开发、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排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
开展县城饮用水水源地龙潭桥水库生态补偿试点。
设立千峡湖等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专项资金,争取更多中央和省市各级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扶持。
3、进一步完善亩产效益评价为核心的要素优化配置机制。
完善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客观合理反映实际情况、科学衡量企业效益的指标评价体系,扩大评价范围至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全覆盖。
建立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完善超计划用水分档累进加价收费、污水处理复合计价收费、用能总量核定和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
完善市场化要素交易体系,搭建县域统一综合性资源要素交易平台,承接全县范围内的土地、排污权、产权等要素交易,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4、完善集体林权制度。
稳定集体林地承包关系,按照权属证书发放到户、林权份额量化到户、股权量化到户要求,继续做好集体林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探索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运行机制,在尊重和保护林农权益前提下,鼓励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探索开展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林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
完善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管理制度,放活商品林经营权。
建立健全林权抵质押贷款制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和“企业申请、部门推荐、银行审批”运行机制,探索开展林业经营收益权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
5、稳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
合理满足下山移民集中安置、生态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设用地需求,加强未开发低丘缓坡规划控制,积极稳妥推进澄照佃源区块低丘缓坡综合开发。
深入推进“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推进天寿养生养老山庄建设,争取扩大试点范围。
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许景宁县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修改,健全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二)围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建立健全产业绿色化机制
1、建立民族经济总部发展机制。
建立民族总部经济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企业总部引进及景商景资回归。
创建总部发展载体,加快建设以民族总部经济园为核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众创空间为拓展、景宁经济开发区为支撑的集聚发展平台。
开展项目定向融资,积极引导县外景商投资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旅游等项目。
建立民族特色产业扶持引导机制,加强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完善企业“一企一策”激励政策,推动“三小经济”转型,促进绿色食品、畲医畲药、竹木加工、民族工艺品、休闲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
2、建立特色生态工业发展机制。
建立全县工业向园区集聚的推进机制,推进景宁经济开发区“多区合一”管理体制改革和“一园多块”产业特色布局,推动生态环保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新产业向丽景民族工业园集聚,引导竹木、绿色食品、畲医畲药等特色产业向澄照、城北110区块和王金垟区块集聚转型。
建立科学的工业项目准入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健全以投入产出、节能减排、用工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项目承诺准入机制,完善基于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分类引导机制。
支持景宁经济开发区创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3、建立绿色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桃源水果沟、大赤垟蔬菜基地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电商化营销机制。
大力培育茶叶、竹木、食用菌、香榧等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机制。
完善县域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茶产业交易市场、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三个平台,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
大力培育“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五新”农业主体。
争创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三)围绕民族地区社会提升可持续,建立健全民生均等化机制
1、推进精准扶贫改革。
创新分类帮扶机制,针对贫困家庭人员劳动能力分类,精准开展就业创业帮扶措施。
进一步开发公益岗位,推行“虚拟岗位”虚拟就业帮扶。
对大病困难家庭,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叠加+民政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力量帮扶”等医疗保障体系。
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成长新希望工程,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2、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畲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新教育10条,争创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
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布局,加快教育重点项目、等级幼儿园、标准化学校建设。
推进小班化教育,深化教育合作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教育,制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
3、深化户籍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确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构建农村产权登记管理服务体系和流转交易市场,探索开展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激活农村产权。
完善落实少数民族户籍管理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
建立本地农民继续保留承包地经营权和集体资产股份权,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进城落户制度,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工作。
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4、推进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改革发展。
构建县城“一老一新一副一环”为核心,沙湾、东坑、渤海、英川4个中心镇为拓展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开展新一轮景宁县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试点,建立健全小城市培育试点组织领导体制、考核评价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完善小城市培育专项资金、税费返还、生态奖惩等制度。
创新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快畲乡小镇、畲族文化体验小镇、畲乡生态创业小镇、东坑爱情小镇等建设。
(四)围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可持续,建立健全旅游主业化机制
1、推进“畲族文化总部”地域品牌建设。
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机制,以山哈大剧院、千年山哈宫、山哈谷、畲族文化总部大楼、畲族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为支撑,高水平建设景宁畲乡小镇民族文化核心平台,加快畲族文化体验小镇创建。
健全畲族文化传承创新机制,构建以城区畲文化综合体验带为重点的“一带五路”文化风情线路,加强以文化创新研发、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体制创新等八大工程为推动的文化事业体系建设。
加强与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旅游试验区合作,全面开展全国民族文化交流,打造全国畲族文化中心。
2、推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