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编冲刺仿真模拟卷二Word下载.docx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编冲刺仿真模拟卷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编冲刺仿真模拟卷二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带着短视的眼光和路径依赖式的既有发展思路,来看待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全不顾地方既有产业发展基础和自身禀赋条件,一窝蜂地将发展重点都放在抢夺有限的新兴战略产业方面。
大量运用有限的政府财政补贴资金,依靠税收、土地等直线思维式的简单优惠政策,不切实际地一味要做大做强新兴战略产业,这些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模式以及对大项目的盲目偏好与扶持,既可能对既有传统产业造成挤出效应,又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新兴战略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泡沫化现象。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对制约中国传统产业的关键短板和发力方向,存在普遍的认知和政策操作偏差。
当前制约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是中国并未形成一个精益制造的生态体系,突出表现为“小而散”的制造业企业在产品质量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基础能力普遍不足,关键零配件和高端生产设备的创新研发能力严重缺失,“工匠精神”和专业化精神严重丧失。
对于中国多数地区的发展逻辑而言,不可能超越工业2.0和3.0阶段,而依靠所谓的“弯道超车”技巧一步跨越到工业4.0阶段。
中国当前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要全面发展工业4.0,更重要的是要弥补工业3.0和2.0的短板。
因此,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应该落在扎实构筑精益制造生态体系以及相关核心支撑条件方面,切不可犯冒进主义,盲目追求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制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做强传统产业,而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对于如何定位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B.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保证中国制造业出口优势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强调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忽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密切联动性和相互支撑作用,是在新经济常态下中国不少地方政府的认识误区。
D.中国当前的核心问题,不是全面发展工业4.0,而是要弥补工业3.0和2.0的短板。
解析 A项,“中国政府”偷换概念,应为“不少中国地方政府”;
C项,应为“过度强调”;
D项,应为“不仅仅是……更重要的是……”。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从当前中国的不少地方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存在的认识误区与思路措施偏差方面,强调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做强传统产业。
B.文章先谈认识误区,再谈实施方向和解困措施方面的偏差,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思维严密。
C.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认为扎实构筑精益制造生态体系就能解决当前制约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D.盲目追求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制造,是作者坚决反对的冒进主义表现。
解析 原文指的是“突出短板”,制约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地区而言,依据条件变化而持续转型的传统制造业是服务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支撑条件之一。
B.恰当地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才有可能避免高新技术产业的泡沫化现象。
C.正确看待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地方既有产业发展基础和自身禀赋条件。
D.不少地方政府对制约中国传统产业的关键短板和发力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和政策操作偏差。
解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和政策操作偏差”表述错误,原文“不少地方政府对制约中国传统产业的关键短板和发力方向,存在普遍的认知和政策操作偏差”是“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在贯彻和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向方面,以及在应对当前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所面临发展困局的政策思路以及制定解困措施方面”存在的偏差之一。
答案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
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
叫你莫言?
呸!
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
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
“他呀,根本不行!
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
……”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
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
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
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
“好好好!
太好了!
”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
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
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
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
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
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
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
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
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
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
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
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
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
我也颇为得意。
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
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
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
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
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
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解析 “文章借此表达了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夸大了命运的威力,对主题的理解有误。
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
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5.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答:
解析 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的巧妙吻合:
“老青蛙”——语文教师,“满塘的蛙”——“我们”;
“先发出单音的独唱”——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我们齐声朗读。
第二是引文中的“青蛙”与课堂里的“青蛙”。
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被方快踢倒瓦罐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
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
等到教室内因青蛙的出现而大乱时,只有方快一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这里的“青蛙”比喻的是语文教师。
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合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
老师对此浑不自知自己正被嘲笑,依然带着学生激情地朗诵朗读,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
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了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
答案
(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
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
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
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