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教学时间:
分3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
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
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
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
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
举例:
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特别强调“证实”对科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上网交流。
)
二、地球有多大
1、地球有多大呢?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认为的地球大小;
评评谁描述的最恰当。
2、珠峰和地球:
1)、珠峰是非常高大的,但和地球相比珠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先出示摩星岭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介绍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 382米 ,珠峰海拔高度约是其23倍。
3)、模拟实验:
如果把一个篮球当做地球,你能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吗?
板书数据:
地球直径 12800千米 ;
珠峰高度 8844.43米 ;
篮球直径 24.6厘米 ;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讨论:
你塑造的珠峰模型和实际比例相符吗?
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数据计算,检验自已制造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比例的珠峰模型太小,因此是无法在篮球上塑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
三、海洋和陆地
1、“水半球”
示图:
书中的“水半球”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特点并从地球仪上找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陆半球”
从“水半球”另一面看,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进行讨论。
1.海陆分布不均匀;
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较多(陆地29%、海洋71%)。
六、平原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1、介绍陆地上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的面积比例。
2、组织学生简单讨论,体会平原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非常小。
第三课时
一、地球内部有什么
1、提出问题:
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观察岩层钻探标本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思考: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10千米左右,地表以下更深的地方有什么呢?
我们如何知道呢?
4、组织学生观察观察火山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
5、提问:
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这么厚的地下都是岩浆吗?
6、人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1)、介绍:
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产生的反射等都是不同的,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和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分别在1910年和1914年研究时发现,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要求学生对上述介绍进行讨论,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小结:
(对照图片)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7、要求学生读图说说地球内部这三层有什么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二、拓展
人类对地球的探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公布,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关科学探究地球的新知识。
三、作业辅导。
1、谁会用一种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
2、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太阳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
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1课时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有关太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1)、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2、分析例子:
1)、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2)、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
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
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3)、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
如:
食物——————-+牛
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
1)、教师檫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
2)、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
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谈谈自己对太阳的重要作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体会。
5、拓展:
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
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
三、能量巨大的太阳
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2、学生阅读交流资料
四、总结。
第3课
月球
知识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2、从月相变化的记录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并会收集整理资料。
2、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坚持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3、对探索月球的秘密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时间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的准备
1、观察月相的记录。
2、月相模拟实验的教具:
用木棒插入破篮球当月球。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图中的探长为什么说报案的人在撒谎?
2、说说你的猜想。
3、小结导入。
二、活动一了解月相的特点
1、解释:
月相:
月圆月缺的样子叫月相。
2、展示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
3、通过对月相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整理)
A、从月圆到下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农历)一个月。
B、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6时,7时,8时、、、)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东向西移动。
C、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傍晚初二,初四,初八、、、)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
D、农历初二到初七是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右半边的明亮。
初九到十四右半边明亮凸出,十五、十六是圆月,十七到二十一是左边凸出明亮,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三到二十八是右弯的月牙儿。
E、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弧形。
F、教师对月相的各种形状的名词解释:
新月、满月、残月等。
4、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期画月相。
三、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
一、设疑导入:
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呢?
(提问: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A、月相变化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在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
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变化的周期都是一个月。
B、月相的成因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二、活动:
做月相形成模拟实验。
(分组做一次实验)
用一根木棒插入破篮球(模拟月球),两手伸直并握住木棒,对着上空挂着的电灯的灯光,在原地逆时针慢慢旋转一周,人体相当于地球,篮球的移动线路相当于月球的运动轨迹。
看见灯光照在篮球上的明亮部分表示月相。
(从农历初二到月底的月相)
模拟实验说明:
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从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变化。
三、提问:
通过模拟实验,你对月相的形成有什么见解?
四、总结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