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548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问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

概念:

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

对维持红细胞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

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1、突触:

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

是某些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

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促进突触小体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

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

交感神经:

α1、α2,β1、β2

副交感神经:

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受体结合后):

M受体:

心脏→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

分泌增加,瞳孔→缩小,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等。

N1受体:

神经节突触后膜→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2受体:

骨骼肌运动终板膜→骨骼肌收缩。

α1受体:

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α2受体:

β1受体:

心脏→兴奋、脂肪→分解。

β2受体:

支气管→扩、胃、肠、子宫→松弛、血管→扩。

③受体阻断剂:

M受体阻断剂:

阿托品

N受体阻断剂:

筒箭毒碱

α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

β受体阻断剂:

普奈洛尔

分泌部分:

名词解释:

1、激素:

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第二信使:

在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

钙、Camp、cGMP)。

简答题:

3、说明生长素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作用:

生长素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和脏器官等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促进DNA合成,加速蛋白质合成。

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糖的利用。

但过多则可抑制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促进脂肪分解。

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产热效应: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能量代水平,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提高基础代率。

2)对蛋白质、糖、脂肪代的影响:

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病理状态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则加速蛋白质分解。

糖:

促进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强糖原的分解,抑制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升高。

脂肪和胆固醇:

加速脂肪和胆固醇的合成,但更明显的作用是增强胆固醇降解,

但总的效应是分解大于合成。

故甲亢时血胆固醇低于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血胆固醇升高。

3)促进机体生长和发育:

4)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3、简述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代:

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四肢脂肪组织分解增加,腹、面、两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

血细胞:

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加;

使中性粒细胞增加;

使淋巴细胞减少;

使嗜酸粒细胞减少。

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降低血糖,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促进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第5章心血管的功能及调节

第一节

2、自律性:

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0.1s,称为房-室延搁。

4、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5、有效不应期:

由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为-60mV这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

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迅速去极到+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历时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120mV。

②机制:

0期的形成原理:

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Na+通道开放引起少量Na+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再生性Na+流,导致细胞进一步去极化,使膜电位急剧升高。

1期(快速复极初期):

主要由K"

快速外流形成。

2期(平台期):

Ca2+流和K+外流同时存在,缓慢持久的Ca2+流抵消了K+外流,致使膜电位保持在0mV左右。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钙通道失活关闭,而膜对K+通透性增高,K+快速外流,膜负值增大,膜对钾通透性进一步增高,K+外流进一步增多。

4期(静息期):

通过钠-钾泵和钠-钙交换,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的Na+泵出,

把外流的K+摄取回来,Ca2+逆浓度差运出细胞,使细胞外的离子

浓度恢复至原先的水平。

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

4、什么是房室延搁?

有什么生理意义?

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先兴奋,心室后兴奋,因此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

这使心室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脏的射血。

第二节

1、心动周期:

心脏每一次收缩和舒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搏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心排血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排血量。

1、简述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的压力、容积、瓣膜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见教材73页,表5-1。

2、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是如何影响的?

心输出量受搏出量多少和心率快慢的影响,而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室舒末期容积、心肌收缩能力和动脉血压的影响。

1.心室舒末期容积:

心室舒末期容积(即心肌前负荷)是静脉回心血量与射血后留在心室的剩余血量之和。

在一定围,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舒末期容积也增加,心肌前负荷增大,心肌纤维初长度(即收缩前的长度)增长,使

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输出量增多;

相反,则搏出量减少,输出量减少。

2.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为心肌后负荷。

在前两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升高,即心肌后负荷增大时,因心室收缩所遇阻力增大而导致动脉瓣开放推迟,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使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的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变化而使收缩强度随机体需要发生变化的一种在的特性。

与初长度无关,但可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等长调节。

将心肌保持在同一初长度的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多;

而另一些因素,如乙酰胆碱,则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第三节

1、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压+1/3脉压。

2、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3、微循环:

微循环指微动脉、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4、外周阻力:

小动脉、微动脉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部分,称为外周阻力。

1、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形成机制:

循环系统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的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此外还具有外周阻力。

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在心缩期有1/3流至动脉系统,2/3暂时存储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主动脉压增高。

心室舒时射血停止,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心缩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前推进,使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影响因素:

每博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2、微循环有哪些因素构成?

有哪几条通路?

有何生理功能?

(1)迂回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进入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人微静脉。

该通路中的真毛细血管数量多,血流速度慢,是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此通路又称为营养性通路。

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由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和舒来控制。

(2)直捷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及通血毛细血管而回到微静脉。

这类通路在骨骼肌中较多。

这条通路比较短而直,流速较快,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其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到心脏,以保证心脏的正常射血;

其次,血液在此通路中也能与组织进行少量物质交换。

(3)动—静脉短路:

血液从微动脉直接经过动—静脉吻合支而流入微静脉。

人的皮肤中有较多的动静脉吻合支。

这条通路的血管壁较厚,流速快,没有物质交换功能,故又称为非营养性通路,其功能是参与体温调节。

本通路一般处于关闭状态。

如果此通路大量开放,动脉血通过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未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则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第四节

1、比较肾上腺素叫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能激动α、β受体,兴奋心脏、收缩血管。

不同点:

肾上腺素对心脏兴奋作用强,对不同部位的血管作用不同,皮肤粘膜、脏收缩强,冠状血管扩。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兴奋作用弱,对血管只收缩不扩。

第6章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