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6448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设计课华师大幼教上岗证Word文档格式.docx

③自然环境能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2)物质材料,其作用在于:

①帮助儿童获取具体的经验;

②发展儿童的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③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3)心理环境,其作用在于:

①维持儿童探索过程的开展;

②激发儿童的自由探索和创造;

③培养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学习者。

第二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在教师或者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儿童自身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与探究,积累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2、集合:

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元素: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

3、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P16)

4、分类:

讲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5、计数活动就是将具体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直接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P18)

6、动作水平的加减:

将实物、图片等物品合并或分开进行加减运算。

(P20)

7、表象水平的加减:

可脱离直观材料,依靠头脑中物体的表象进行加减运算。

8、概念水平的加减:

依靠抽象的符号进行加减运算。

9、自然测量:

利用自然物,如笔、小棒、绳子、手、脚步、小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P22)

10、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数学概念并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专项活动。

(P23

11、归纳法:

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P25)

二、填空题、选择题:

1、皮亚杰将儿童所学知识归为三种不同类型:

社会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

(P12)

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4)从同化到顺化;

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P12-14)

3、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分类的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P15)

4、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内容:

分类、区别“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

5、分类的类型:

●按对象分类: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

●按包含关系分类:

具体概念的分类、一级类概念分类、二级类概念分类。

●按物体的特征差异数量分类:

一个特征的分类、两个特征的分类、三个及以上特征的分类。

6、集合间的关系:

并集;

交集;

补集;

差集。

(补充)

7、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过程: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e.g.某幼儿计数能力已发展到按物点数的后一阶段,这是阶段。

答案:

说出总数)(P18)

8、10以内基数概念的教育:

1)采用“计数”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

2)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教儿童认识基数;

3)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的教育;

4)按范例数量取物或按数字取物,练习巩固基数概念;

5)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数量,练习巩固基数感念;

6)采用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7)通过顺数、倒数,让儿童掌握自然数列;

8)通过操作或游戏法,让儿童掌握单数、双数。

(P19)

9、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的加减。

10、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是学前阶段儿童运算最典型的特征,学习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述应用题,集合图被广泛运用。

11、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教育方法:

实物加减的教育方法、口述应用题的教育方法、列式运算的教育方法。

12、空间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经历了配对→指认→命名的过程。

(P21)

13、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方法:

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通过游戏活动练习辨别物体的量。

14、排序活动的类型:

1)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2)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

3)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4)按特定规则排序。

(e.g.某种排序的形式是按照排序类型进行的。

)(P22)

15、“量的守恒”概念的教育方法:

1)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2)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3)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4)利用等分数学,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16、“自然测量”的教育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教会儿童正确测量的方法与理解测量的要领;

2)利用日常生活、游戏、散步等活动练习测量;

3)教师引导儿童关注,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4)比较两个物体是否等量,应当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正确的比较结果。

17、空间方位概念:

1)小班(3~4岁)区别上下;

2)中班(4~5岁)区别上下、前后;

3)大班(5~6岁)区别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并能理解空间位置定向的相对性、连续性、可变性特征。

(P23)

18、时间具有流动性、抽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19、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

1)主观性;

2)含糊性;

3)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4)易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

20、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和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2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1)操作法;

2)游戏法;

3)讲解演示法;

4)比较法;

5)归纳法;

6)演绎法;

7)寻找法。

(P24-25)

22、儿童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是:

操作法。

(P24)

23、比较法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任务?

(P10)

意义:

●数学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智能水平。

●数学教育有助于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学概念,为系统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任务:

●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天资。

●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

●借助儿童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地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

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题的自我构建。

作为教师需要鼓励儿童将事物归纳到各种关系之中,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3、列乌申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的内容?

●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操作、游戏、小实验;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4、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其意义在于: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感知集合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与必要的感性基础;

●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5、分类教育的注意点?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

●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

●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

6、区别“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

(P17)

●借助直观教具,让儿童了解“1”和“许多”的含义,学会区分“1”和“许多”。

●通过观察比较,使儿童能够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通过操作或游戏等方法,让儿童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过各种形式感知或寻找“1”和“许多”。

7、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方法?

●重叠法:

将一组物体一对一重叠在另一组物体的上面,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

●并置法:

将一组物体一对一排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面,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

●连线法:

两组物体分散摆放,用连线的方法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多与少的方法。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注意点:

●在方法的选择上,先采用重叠法,再使用并置法和连线法。

●先比较一样多的物体,再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

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时,两组物体数量相差为1。

●两个物体组中的物体数量均不超过5个。

●在比较活动中不要求儿童说出数目。

8、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正确说出数目。

●掌握基数、序数的意义。

●掌握自然数的顺序。

●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数守恒概念。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9、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方法?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方法:

Ø

儿童通过图片配对活动,感知图形的形状及其特征。

儿童指认或寻找教师口头指令的图形。

儿童通过观察和触摸图形实物轮廓,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说出图形的名称。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育方法:

比较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

(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同与不同;

比较立体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寻找、分类、拼搭)

9、操作法的概念及其运用中的强调点?

●操作法是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摆弄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操作法应强调以下几点:

1)体现年龄差异;

2)创设操作条件;

3)明确操作顺序;

4)交待操作目的、要求及方法。

第三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音乐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2、音乐的基本特征:

●材料的特殊性(声音)

●流动性(时间):

能够表现出时间延续、运动发展的过程,在时间流动不断发展,发展和完善其组织结构。

音乐是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情感性:

音乐所擅长的是通过感情的抒发和表达来打动人、感染人的。

●表现性

●不确定性:

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性体现在两方面:

(1)儿童音乐;

(2)用音乐进行教育。

4、3—7岁学龄前儿童,他们所从事的音乐活动可以分为:

内容和形式上。

●内容上:

歌唱活动,随乐动作表现活动(韵律动作、打击乐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