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05656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

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纸片法:

1~5min。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活化法:

1.14~2.05min;

试管法:

4~12min。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脂检查测定方法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

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①总胆固醇(Tch或TC)和胆固醇酯(chE)测定。

②三酰甘油(TG)测定。

③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

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亦称为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VLD-C)三类。

④磷脂(PL),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⑤非脂化脂肪酸(又称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⑥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⑦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

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

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

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

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1.00毫摩尔/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

  【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磷脂(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

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正常范围在1.3—3.2毫摩尔/升。

  【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

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游离脂肪酸(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

  【正常范围】在0.4—0.9毫摩尔/升。

  【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四、血脂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检查空腹血脂时,一定要抽取空腹12小时以上的静脉血,检查的头一天晚上8点以后禁食,不禁水。

  

(2)抽血前应维持原来规则的饮食,并保持体重恒定,千万不要在检查的头一天晚上参加宴会饱餐一顿,或吃夜宵。

  (3)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4—6周内应无急性病发作。

  (4)检查时不要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某些降压药物等可影响血脂变化,导致检验的误差。

  (5)检查的头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娱乐到半夜甚至通宵,第二天早上检查血压高、血脂也高。

  (6)血脂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到医院化验前务必注意上述的几种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

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

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危害

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

血液粘度增加,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及忧虑等,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所有病程必然经过了一个或数个血液流变特性指标高的阶段,可见血液粘度与疾病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血液粘度是诊断各种病理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通过对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粘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广泛。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

低切男:

7.5~10.0女:

5.8~8.1增加:

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

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高切男:

5.6~6.7女:

4.7~6.01

增加:

血浆比粘度

1.64~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