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507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风湿(阴陵泉、偏历)

【操作】毫针泻法。

风门拔罐或艾灸;

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

以督脉及头局部经穴为主

百会、头维、风池

肝阳(太冲、太溪、侠溪),侧头痛再加(太阳、率谷、悬颅、外关);

痰浊(太阳、中脘、丰隆、阴陵泉);

瘀血(阿是穴、膈俞、血海、内关);

血虚(气海、血海、足三里);

肾虚(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实证毫针泻法;

虚证百会配穴用补法,头维、风池平补平泻法。

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位居颠顶,用泻法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用补法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脑髓。

头维、风池疏通头部经络,活血通经,清利头目。

面痛

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第1支痛:

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第2支痛:

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第3支痛:

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配穴】风寒(风池、列缺);

风热(风池、曲池);

气血瘀滞(内关、太冲)

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外关、合谷、内庭为远道循经选穴,可疏通少阳、阳明经气血,加强面部穴位疏通经络的作用。

落枕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

风寒袭络(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天宗、秉风)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

手太阳、足少阳经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与局部阿是穴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

2009-79针灸治疗落枕,循经远部取穴首选:

①后溪;

②悬钟。

漏肩风

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手太阳经证(后溪、昆仑);

手阳明经证(合谷、条口);

手少阳经证(外关、阳陵泉);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操作】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肩髃(手阳明经);

肩髎(手少阳经);

肩贞(手太阳经);

肩前(奇穴)

腰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

督脉腰痛(腰夹脊、后溪);

膀胱经腰痛(志室、昆仑);

腰骶部痛(次髎、腰俞);

腰眼部痛(腰眼)

【操作】主穴均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

瘀血证加刺络拔罐;

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委中为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坐骨

神经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操作】诸穴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

【方义】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

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2007-171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

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痹证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辩证选穴

阿是穴、局部经穴

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腰阳关、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腰阳关,益火之源。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面瘫

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风寒证(风池);

风热证(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水沟);

鼻唇沟浅(迎香);

乳突部疼痛(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廉泉);

目合困难(鱼腰、申脉或昆仑)

【操作】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2009-79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

浅刺、轻刺激。

痿证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

湿热袭络(阴陵泉、大椎、内庭);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关元);

肝肾亏损(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

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

中风

中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

水沟用雀啄法;

三阴交用补法;

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

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

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

中脏腑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内关、水沟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

2007-172治疗中风中脏腑的主穴是:

①内关;

②水沟。

2008-78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

中风闭证。

眩晕

实证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中脘、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头痛合眩晕的基本处方都会用到:

风池和百会

2009-80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首选的腧穴是:

肝、胆经穴。

虚证

以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亏虚(志室、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用补法。

痫病

发作期

以督脉及足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水沟、百会、后溪、涌泉、合谷、太冲、丰隆

水沟用雀啄法。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

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

丰隆豁痰,合谷、太冲熄风止痉。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以及痫证发作期都会用到的穴位:

内关和水沟

间歇期

以任脉、督脉、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鸠尾、筋缩、间使、阳陵泉、丰隆、太冲

痰火扰神(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风池、中脘、合谷);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百会、膈俞、内关);

夜发(照海);

昼发(申脉)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鸠尾向巨阙斜刺1寸。

【方义】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

筋缩为督脉穴,可疏调督脉、通脑络、舒经筋,筋会阳陵泉,二穴相配,重在疏调经筋而止痉。

间使为心包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为治痫经验穴。

太冲平息肝风,丰隆化痰通络。

不寐

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

肝火扰心(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公孙、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

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

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

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于阴、阳跷脉相通,主睡眠。

郁证

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水沟、百会、内关、神门、太冲

肝气郁结(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丰隆、廉泉);

心神惑乱(通里、心俞);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天突、照海);

癔症性失明(四白、光明);

癔症性失听(听宫、耳门);

癔症性失语(廉泉、通里);

癔症性瘫痪(上肢:

曲池、合谷,下肢:

阳陵泉、隐白);

癔症性意识障碍(中冲、涌泉)

【操作】水沟用雀啄泻法;

神门用平补平泻法;

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

★郁证、痫证及中风都会用到:

心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厥阴俞、膻中、内关、郄门、神门

心胆虚怯(心俞、胆俞);

阴虚火旺(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三焦俞、水分);

心脉瘀阻(心俞、膈俞);

善惊(大陵);

多汗(膏肓);

烦劳(劳宫);

耳鸣(中渚、太溪);

浮肿(水分、阴陵泉)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心包经穴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

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

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其募穴膻中,可调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

感冒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风池、大椎、太阳、列缺、合谷

风寒(风门、肺俞);

风热(曲池、尺泽);

头痛(印堂、头维);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阴陵泉);

夹暑(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

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

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

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灸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到的穴位:

列缺和合谷

咳嗽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天突、中府、肺俞、列缺、合谷

风寒(风池、风门);

风热(大椎、曲池);

咽喉痛(少商放血)

【操作】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天突、肺俞、太渊、三阴交

痰湿侵肺(阴陵泉、丰隆);

肝火灼肺(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膏肓、太溪);

咯血(孔最)

【方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