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04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docx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XXX学校教学设计

(2015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

 

教案说明:

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5年月日

个人说明:

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

教学时间安排:

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古琴曲《关山月》

1.导入

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入。

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可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问:

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

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

认识古琴的形状、演奏方法以及历史影响。

出示乐器图形,让学生观察了解古琴的形状与构成。

教师简单介绍:

古琴又名七弦琴,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通过多种指法形成其特有的演奏风格。

古琴是古代文人必修的乐器,历史上孔子、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是又名的琴家。

聆听古琴的音色,播放古琴《流水》的音乐片段,请学生边聆听古琴的音色,边随音乐模拟古琴的演奏。

3.初听乐曲《关山月》,感受古琴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5.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已经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第二课时

一、演唱歌曲《游子吟》

1.导入

复习学过的《咏鹅》和《春晓》等故事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

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1)视唱旋律。

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可不带装饰音。

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仿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

可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他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

这首歌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

在演唱时,教室可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如:

第一段可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深情地演唱,装饰音的地方可以请学生用动作(模拟柔弦)来带动,唱出效果;

第二段可在情感上做细处理,“临行密密缝”可用连音与断音演唱,“意恐迟迟归”可启发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上行),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把歌曲的高潮推至“谁言寸草心”;最后结束句“报得三春晖”的休止之处,要唱得声断气不断,可用渐弱渐慢的处理,以表达念念不忘的深情。

二、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入手,如:

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句“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

可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听出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

(1)聆听时,可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

(2)在感受歌曲特点时,用师生接唱的方式,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的特点。

三、拓展

1.安排对比并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第三课时

一、演唱歌曲《花非花》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导入。

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作者是谁,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

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来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

朗读后,请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

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1)在学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的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会朦胧诗的意境。

(2)唱好歌曲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诗词歌曲,可以个人或小组演唱等多种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二、编创与活动

教师通过借助图片营造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以及词曲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请学生选唱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歌曲,用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来与同伴分享、交流。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

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点:

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听辨、分析、模仿,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

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民族乐器分类

1拉弦乐器

(1)二胡

二胡又叫“胡琴”、“南胡”,是各地普遍流行的拉弦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琴筒用木或竹制成,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琴弦。

有琴筒、蟒皮、琴杆、弦轴、琴弦、千斤、琴马以及琴弓组成。

二胡音色柔和、表现力丰富,擅长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性乐段。

(2)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是高音拉弦乐器,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高胡音质清亮、透明、华美、飘逸,穿透力强,既可演奏缓慢、抒情、华丽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泼、轻快的技巧性乐段。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中音拉奏乐器。

形状比二胡大些,张两根金属弦。

中胡银色丰满、宽厚,在民族乐队中是重要的中音乐器。

(4)板胡

板胡又称“秦胡、梆子胡、大弦”等,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拉奏乐器。

音色清脆、嘹亮、高亢、刚健二热情奔放,特别富有乡土气息。

2.弹拨乐器

(1)柳琴

又叫“柳叶琴”,是民族乐队中重要的高音弹拨乐器。

音色清脆,表现力丰富。

(2)琵琶

琵琶四弦由粗到细分别称为缠弦、老弦、中弦、子弦,定音为“A、d、e、a”.

(3)阮

阮是“阮咸”的简称。

古琵琶的一种。

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富,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

(4)三弦

(5)扬琴

(6)古筝

(7)筝

(8)古琴

二、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导入

从复习聆听《快乐的啰嗦》或演唱《赶圩归来阿里里》入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民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

可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如:

(1)出示主题旋律,拍一拍、唱一唱或奏一奏。

若是从节奏律动导入本课的课启发学生:

这段旋律的节奏与我们刚才拍的哪条节奏相同?

请学生随音乐唱一唱或用课堂乐器奏一奏主题,然后说一说:

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4个乐句,1小节为1一个乐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唱边跳,同时还可以感受乐曲5/4拍(3+2)的韵律。

动作为:

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课边拍手边喊“嗨嗨”。

走的方向可为:

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

聆听时提示学生:

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14次)你能听出其中的变化吗?

教师可请学生边听边数,当主题重复时用手指数表示;还可结合本课的“活页习题”,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

启发学生:

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可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可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发声练习

1.这是一首简单的三声部练声曲,旋律逐渐下行,音量逐渐减弱,表现的意境与歌词紧密结合。

练习时要注意做到三个声部之间的运恒与协调。

第一声部最后一个音“mi”,时值较长,可做轮流呼吸;第二、三声部进入时要注意控制音量。

同时,要按要求唱好力度的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月亮下山了”的意境,为学唱歌曲《转圆圈》做铺垫。

教师通过运用指挥手势和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准确进入各声部和掌握音准。

2.用稍慢的速度联唱,练习的音域:

上行可练至1=F或1=G,下行可练至1=C或1=B。

二、演唱歌曲《转圆圈》

1.导入,从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

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可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

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识读乐谱较为容易,但2/4拍和3/4拍的频繁变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识读乐谱是时,教师要稍加分析和引导,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1)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

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

每一个乐句所表现的意境是不是一样的?

在分析时,教师可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do、mi、sol”,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乐句视唱歌谱,可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

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可请学生在2/4拍和3/4拍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3)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好,注意突出强拍。

如:

用读“bilibilibo”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