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469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基坑北侧约10米为五层已有建筑,采用独立基础,基础底与本基坑高差约为4.3米;

西侧约8.5米为砖砌围墙;

东侧及南侧场地开阔,20米范围内均无建筑物。

基底标高为34.20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6.10m。

基坑开挖工作面、修理边坡须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每层开挖深度为土钉下500mm,每段开挖长度10m~20m,根据现场土质情况及变形情况确定,土质差及变形控制严格要求处取小值,严禁超深超长开挖土方,开挖每层后作业面暴露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设计条件参数:

a.坡顶附加荷载设计值为20Kpa;

b.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重要性系数0.9;

c.基坑安全使用期为12个月。

我公司拟对该基坑经行基坑监测及新建建筑物沉降监测进行监测工作,现就监测方案做如下说明。

2.1监测目的

1)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对支护体系结构工程及施工区域周围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地面道路的变形实施监测,为建设单位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地下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2)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

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将使建设单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程度,掌握工程相关的关键性安全和质量指标,确保工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及要求顺利完成。

三、施工计划

3.1现场监测方案编制总体原则

本方案测点布置是以满足规范、安全管理和监控为前提,以重点监测薄弱处为原则,根据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情况优化而成。

总体测点布置原则如下:

(1)监测项目见表3.2-1;

(2)实施过程中对监测项目、测点设置、监测频率等须根据核查情况、监测情况、外界条件影响进行动态调整。

3.2现场监测及巡视对象和项目

现场监测对象、项目及数目如表3.2-1

表3.2-1现场监测对象、项目及数目表

序号

类别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监测点数目

备注

1

周边环境

周边建筑物

沉降观测

6个

/

2

支护结构体系 

基坑

围护顶水平位移监测

12个

3

围护顶竖向位移监测

4

新建建筑物

建筑物

3.3监测频率及周期

3.3.1现场监测频率及周期

(1)现场监测频率

本工程中,现场监测频率如表3.3-1所示。

表3.3-1监测频率表

监测

项目

施工状况

监测频率

约计监测次数

约计

开挖之前

取定初始值(取平均值)

15次

土方开挖期间

开挖深度

每层开挖监测一次

挖完以后

1~7天

1次/3天

7~28天

1次/7天

28天以后

1次/30天

4

沉降

观测

施工期间

一层一次

25

30次

竣工以后

第一年四次、第二年两次、以后每年一次

5

注:

1.基坑监测中,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或遇中雨以上雨情)时,则需进行加密监测(或雨后第二天进行监测)。

(2)现场监测周期

1)初始值测定:

测点布置完成后,在开挖之前,应对所有的监测项目进行连续二次独立的观测,判定合格后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2)停测标准:

本工程中,基坑四周回填完成后或建筑物竣工后变形速率小于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即可停止监测。

3.4监测作业方法

3.4.1现场监测作业方法

3.4.1.1高程基准网布设形式

本工程沉降变形监测高程基准网,假定高程系统为基础建立。

在2倍基坑深度范围外稳固位置选择3个精密水准点作为高程基准点。

根据具体监测点分布,高程基准点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独立的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为减小测量误差,提高监测成果质量,按统一高程基准独立组网。

3.4.1.1.1高程基准点埋设方法

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沉降监测基准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

高程基准点埋设形式如图3.4.1.1-1所示。

图3.4.1.1-1沉降监测基准点标志埋设形式图(mm)

3.4.1.1.2沉降监测点布置

1.监测网布设形式

本工程高程基准网(点),将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点、基坑顶部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进行水准观测。

2.监测点布置原则

1)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开挖边线距离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建(构)筑拐角及承重柱上,共6个监测点;

2)基坑坑边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沿围护桩顶冠梁每15米左右布置1个监测点,基坑支护边坡边缘处按每隔20米左右的间距布设一个变形监测点(与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共布置12个监测点;

3)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新建筑物周边四角及承重柱上,共6个监测点。

3.监测点布设方法

1)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方法

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2~0.5m。

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

建(构)筑物沉降测点标志采用“L”型测点标志形式,测点埋设的方法是:

先在建(构)筑物上钻孔,然后将膨胀螺栓或螺纹钢(Φ=20mm)预埋件放入,孔与测点四周空隙用水泥砂浆或锚固剂填实(固定部位做成螺纹)。

埋设形式如图3.4.1.1-2所示。

图3.4.1.1-2建(构)筑物沉降测点标志埋设形式图

2)边坡边缘处沉降监测点埋设方法

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边坡边缘处沉降监测点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

3.4.1.1.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观测(如图3.4.1.1-3所示),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

图3.4.1.1-3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

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3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

施工监测期间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

即在基准网每次复测后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指标为:

两次高程互差为Δ<2μ

,如果符合公式条件,则视为稳定。

(Δ为两次高程互差,Q为权倒数,μ为单位权中误差,取μ=0.5)。

基准网复测在基坑开挖期间一个月复测一次,其余半年复测一次。

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

0.3

mm(n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

0.15mm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监测点观测也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10.2.3。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

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

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

⑤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

3.4.1.1.4数据处理及分析

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

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

平差计算要求如下:

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

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

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

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

2)变形数据分析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

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

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

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报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

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报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则为报警状态。

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

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

监测数据成果规律分析原则:

通过绘制时间-位移曲线图或时间-变化速率曲线图,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影响范围进行分析;

通过比对监测数据的变化与施工工序、工法的关系,并综合地层条件、外界影响等因素;

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如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提出补测(探)措施。

3.4.1.2水平位移监测

3.4.1.2.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

1.平面基准网布设形式

本项目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导线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或小角度法。

基准点以建设单位规定的坐标或场地相对坐标为基准建立,在2倍基坑深度范围外稳固位置选择3个精密导线点作为基准点,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

,基准点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网。

3.4.1.2.2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

1.监测网布设形式

本工程平面基准网(点)将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和边坡边缘处水平位移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的导线网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2.监测点布设原则

3.监测点布设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围护桩顶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

基坑顶上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凿井预埋法进行埋设,并作相应的保护措施。

3.4.1.2.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水平位移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极坐标法或小角度法,使用TOPCONMS05全站仪进行观测(见图3.4.1.2-1),其测角精度为±

0.5"

,测距精度为±

0.8mm+1ppm·

D。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10.2.4。

图3.4.1.2-1TOPCONMS05全站仪

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