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126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0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Word格式.docx

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

③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需求;

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2)政府政策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类。

①扩张性政策

凡是能够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通常的手段包括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等,被称作扩张性财政政策。

凡是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被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紧缩性政策

凡是能够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政策手段包括减少政府指出、提高税收等,被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凡是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作紧缩性货币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最终结果都是影响总需求AD。

由于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的国民总产出是由总需求所确定,所以通过经济政策对AD的影响也就达到了控制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目的。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汇率的变动

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

②外国收入的变动

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总需求上升;

反之则相反。

5.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

两者向下倾斜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

(1)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是反映价格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AD曲线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结果,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构成;

而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在所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需求量的变化。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2)两者向下倾斜的原因分别为: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AD曲线)的经济解释是:

物价水平的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M/P的增加,货币市场出现过度供给。

过度供给导致货币持有者对“债券”需求量的增加。

债券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的下降又导致投资需求量的增加,即总需求增加,投资需求的变化通过乘数的作用产出成倍增加,这一过程描述为凯恩斯效应。

因而AD曲线向下倾斜。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从价格一消费线导出需求曲线,即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的得出来分析):

在所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使消费者的预算线发生变化,对于正常品而言,预算约束线向外扩张。

新的预算约束线和更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相交,交点上该产品的数量增加。

因此,当价格下降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比较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一般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答:

通常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6.13来表示:

图6.13几种供给出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AS曲线有时也被认为是极端情况下的短期AS曲线。

垂直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古典信条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中是如此)”下推导出来的。

但是现实中,价格(主要是工资,也包括物价水平)却是粘性的即非完全伸缩性的。

一般的AS或短期的AS曲线为什么会向上倾斜呢?

参见图6.14。

图6.14 短期供给出曲线向上倾斜原因

(1)新古典主义的错觉理论

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低于预期水平。

物价水平降低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2)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因合同先定和劳工政策)调整缓慢或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厂商根据预期物价水平事先同意支付某种名义工资。

若物价水平下降低于预期而名义工资仍不变,则实际工资(W/P)上升到企业计划水平之上,企业实际成本增加,自然会减少劳动雇佣和物品及劳务的生产。

(3)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

相对于理性预期,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物价水平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市场要求的水平,高于市场要求水平的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生产。

另外,企业对小的物价变动不愿作价格调整是因为存在菜单成本。

试述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的差别。

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

将这种函数关系做成曲线,就得到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

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如下:

(1)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别。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2)图形形状差别。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6.18;

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如图6.19。

图6.18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图6.19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3)理论基础不同。

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

而凯恩斯主义则假设工资刚性,并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维持在充分就业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

(4)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

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

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

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

不同的经济学派别推导总供给曲线的过程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市场。

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1)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

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货币工资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价格总水平使得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在劳动市场上,需求量小于供给量。

此时,如果货币工资不能下降,均衡的劳动量将对应着劳动的需求量,因此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

并且,如果价格水平提高,需求量增加,就业量就增加。

这就是说,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总水平与就业量和总产量成同方向变动。

如果价格总水平决定的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那么劳动的需求量超过充分就业量,因而势必造成货币工资提高,从而使得实际工资趋向于劳动市场的均衡水平。

这说明,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量水平前的区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当产出超出潜在水平时,曲线就变得很陡,如图6.21所示。

图6.21 主流经济学派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

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

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实际工资随之提高,厂商会减少劳动使用量。

这时,劳动者会降低货币工资,以促使就业水平,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如图6.21所示。

(3)短期和长期总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

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劳动需求和供给曲线是如何推导的?

(1)劳动的需求曲线推导如下:

为了确定劳动市场均衡,首先要推导劳动需求典线。

分析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给定生产函数:

其中

代表资本存量。

我们假定在所考虑的期间内,资本存量是给定的。

L代表以小时为单位的劳动投入量。

企业利润

可表示为:

设企业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

从上式可看出,劳动投入的增加将通过产出的增加而使利润增加,但劳动投入的增加也会因工资成本的增加而使利润减少,这里存在一个企业选择最优劳动投入的问题。

利润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MP

-W

=0③

其中MPL是劳动的边际产量。

对式③作简单变换,可得:

式④说明,当且仅当劳动的边际生产量等于实际工资的时候,企业利润才能实现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劳动的边际生产量(MP

)是劳动投入量(L)的减函数,因为

越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对L的需求就越大。

实际工资是劳动的边际成本,由图6.22可以看出:

对应于w

/P,当就业量为L

时,劳动的边际生产量大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企业应增雇工人;

当就业量大于L

时,劳动的边际生产量小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企业应裁减工人,因而L

对于企业来说是最优雇佣量。

实际工资的降低将使最优雇佣量增加,因而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劳动的边际生产量曲线就是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

图6.22 劳动需求曲线

(2)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如下:

如果说劳动需求函数是服从生产函数约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劳动供给函数则是服从一定预算约束的居民的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其相应数学问题是:

s.t.CP=XL

是居民的效用函数,L代表闲暇。

这个条件极值问题可用拉格朗日乘数定理解出,也可利用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

在图6.23中横轴L代表闲暇。

一日中的最大闲暇时间为24小时,所以工作时间为:

(24-L)小时。

U0、U

、和U

分别代表由享用消费品和闲暇所构成的不同无差异曲线。

居民所面对的预算约束线BB的数学表达式为:

C=(W/P)L+W/P(24-L)⑥

图6.23 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从图6.23中可以看出,预算约束与横轴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实际工资率W/P。

对应于给定的实际工资率,预算约束线将同惟一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居民将选择由无差异曲线上的这一切点所代表的消费与闲暇的组合,从图6.23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