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阅读把握主旨题型满分答题技巧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散文阅读把握主旨题型满分答题技巧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散文阅读把握主旨题型满分答题技巧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
(尽量使用原文词语)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要点不能遗漏)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做好层次分析与层意归纳)
2、概括主旨
(1)能力体现
对局部的段意的概括,关键是弄清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照应,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1)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②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往往抒情议论)进行重点品悟。
③析议论抒情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旨。
④联系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因此,阅读者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⑤不同类型不同的主旨
写人记叙类散文主要对人物做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被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晤,富于理趣。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现象某一本质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2)具体办法
①把握一个归结点
所谓归结点,就是散文的写作目的。
散文归根到底就是抒情、言志。
写景散文归结点: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文赤壁》表达对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其落脚点在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可以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与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记事散文归结点:
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哲思或情思。
(如《老家》表达了对老家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状物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借所托之物寄托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作者的思考:
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
此类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的特点,应是散文阅读时的主要归结点之所在。
②领悟一种思路
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主旨的揭示。
(广东卷的《泥泞》可以整合文章的材料为:
雪的两重性(其它事物)——泥泞的特点(主要事物)——作者对泥泞的看法(揭示主旨)。
2006山东的《文赤壁》描写东坡像在时间与风雨的洗礼下少了真人的那份气质(景物本身)——长江江面江山已改(其它景物)——赞美了苏轼在阴差阳错中以豁达的情怀面对坎坷的精神。
把握此三部曲,能较好地领悟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内容要点
③悟出三个意图
理清文章基本思路之后,还要对三部曲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主要的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次要的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为下文做铺垫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暗示中心。
④记住两个关系
一是因果关系。
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主旨与谋篇、主旨与选材、技巧与主旨、技巧与语言,都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
这个因果关系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要服从主旨表达的需要的。
(例如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是因为作者要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这就是主旨与选材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是句段关系。
一般而言,文章段与段间的关系种类有:
①并列;
②层进;
③对比;
④承上启下;
⑤为下文做铺垫;
⑥前后呼应;
⑦总起下文;
⑧总结上文。
句与句的关系有:
①因果;
②承上启下;
③总分;
④递进;
⑤因果;
⑥并列;
等等。
找出文本主旨,理清句段关系,才算真正读懂散文。
例如:
作者为什么说: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
考生往往只答到“泥泞诞生了跋涉者”以及“泥泞使人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而漏答了“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这一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只关注了下面的段落,没有关注上面的部分。
(广东卷《泥泞》)
四、真题解析
向往长城
雪凝
我没去过长城。
我向往长城。
十年前,几个同学拿出登长城的照片给我看。
那架势
昂首挺胸,自豪无比。
我从紧围的人群中默默地走开了。
我说不出什么,心里有一种痛。
因为向往长城,我成熟起来。
后来我想他们这些登上长城的当代英雄,真是太容易了。
撩开古代金戈铁马的岁月,你就看到,谁拥有长城谁就拥有中国。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城在,尊严就在。
长城造就了英雄。
长城是一座举世无双的纪念碑,它是宇航员在太空唯一能目击到的人工景致。
长城虽是人工建造的,却承载着冥冥之中的天意。
它证实了普希金关于建立一座"
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
的想法。
今天,古老的长城仅仅是装饰品,是纪念品,不再具有实际意义,而长城情结永不断。
长城心理学的意义象征着:
“长城是一种挑战。
”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登长城,而我的心里供奉着另一座坚实有力的精神长城。
赤壁之于苏东坡,草原之于契科夫,向日葵之于凡高,黄河之于冼星海。
这里的自然之景都有着深刻的精神接纳意义。
而长城之于中华民族,则是一种不倒的精神!
我向往长城。
它让我忘记了风风雨雨,粲然地面对坎坎坷坷。
一次次较正我人生的标尺,鸟瞰人生的高度提升了多少倍,使我走进了一个从生活到理想的境界。
长城,对我来说,富有血与肉的性格,我的灵魂里已有了神圣的依托。
长城,我梦中的长城!
血液里的长城!
我还未登上长城,我向往长城,要到达长城,我要先翻过这山,越过那海,也许更艰难。
然而,长城就在前头,长城在召唤着我,我努力着,奋斗着。
我盼望着有一天,带着青春的微笑,带着成功的喜悦去登长城。
1、概括第三段内容(不超过10个字)。
答:
【参考答案】长城的丰厚内蕴。
2、是什么促使作者"
向往长城"
,请用相似的短句分条列出(总字数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同学照片的诱惑,丰富内蕴的启迪,民族精神的象征;
血肉性格的神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
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
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
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
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
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
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
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
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只有哲人没来,他们正在斗室里思索未来。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
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视着,活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
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
高黎贡山:
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
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2、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
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
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 屋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
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
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
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间老屋厮守。
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
彼时的老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