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00536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8.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痕化石:

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印模化石: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9.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

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外模:

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

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核化石:

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内核:

外核:

铸型化石:

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10.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生物本身的条件:

a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b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有机质硬体。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埋藏条件:

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件。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时间条件: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石化作用时间。

成岩石化条件: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11.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适应辐射:

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各分化。

适应趋同:

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古生物钟?

“古生物钟”是用珊瑚等化石表壁上留下来的节律生长痕迹,计算地质时期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认为每条生长纹代表一昼夜时间。

13.自然选择?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14.群落?

居住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物组合。

15.生态系统?

指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综合生态系统。

16.集群绝灭与背景绝灭?

集群绝灭:

生物绝灭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

背景绝灭:

生物种系的自然更替绝灭,一般0.1-1.0种/Ma。

17.澄江生物群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澄江生物群:

包括大量无壳和有壳动物化石,包括水母、三叶虫、蠕虫类、甲壳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等。

发现于云南的澄江和晋宁地区下寒武统中,其它还有加拿大的Burgess动物群。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初(5.4亿年),几乎所有具硬体的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的纲都已出现、造门的时代、以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占优势,占60%,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18.食物链?

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19.原生生物和后生生物?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为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或单细胞的集合体,包括类动物的原生动物和类植物的低等藻类(如甲藻、硅藻、金藻、绿藻等)。

后生生物:

除原生生物外所有其他生物的总称。

2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根据海洋生物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分为: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滤食动物、食泥动物、寄生生物、杂食动物。

根据海洋生物的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分为:

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游泳生物:

具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的生物。

浮游生物:

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

假浮游生物:

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往往附着在水草、树干或其它游泳生物的身上,被动地在水中漂浮。

底栖生物:

海底固着生活、躺卧海底生活、潜穴生活、钻孔生活、海底爬行生活、近底游泳生活。

21.造礁珊瑚的生活环境及研究造礁珊瑚的意义?

生活环境:

均为复体珊瑚,深度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0C、最适宜是25--290C,盐度34--37‰,要求水体清澈,现今赤道南北300范围内(主要在280内)。

研究造礁珊瑚的意义:

根据造礁珊瑚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分布规律,可以断定各个地质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其它学科提供地质上的证据。

22.简述生物的环境分区及各区的生物特点?

按海陆分布的地理分区:

陆地、海洋。

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

高山区、平原区、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

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

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

大陆生物环境分区:

陆地环境生物区:

包括山岭、丘陵、平原、内陆盆地等,主体为受剥蚀区。

常见化石为植物、孢子花粉、哺乳动物骨骼、腹足动物等。

河流环境生物区:

包括各个水系的主干及支流河床、河岸和河口三角洲等。

化石主要产于山麓附近的水流沉积及河道形成的河床和沙滩沉积物中。

见化石主要为硅藻、轮藻、孢粉、介形虫、软体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等。

沼泽环境生物区:

是陆地上的低洼潮湿地段。

植物丛生,常有泥炭堆积。

沼泽沉积一般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

湖泊环境生物区:

包括含盐度不同的咸化湖泊和淡水湖泊。

各类化石比较丰富,主要有植物孢粉、种子、钙藻、昆虫、鱼类、陆相介形虫、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等。

海洋生物分区:

滨海生物区:

生物总体贫乏,除一些与海底有关的植物外,动物一般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固着生长在岩石上、潜穴生活或在硬底上钻孔生活。

浅海生物区:

生物种类多,分异度高,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此区;

海底是底栖生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且多为狭盐分生物;

中部生活着游泳生物;

上部生活着浮游生物。

半深海生物区:

一般没有藻类生长,生物种类稀少,底栖生物以食腐类生物为主。

深海生物区:

生物稀少,主要为一些特化无眼的鱼类和甲壳类;

生物骨骼多为硅质,食泥或食腐。

远洋生物区:

为远洋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主要食源,它们死亡后壳体沉入海底常形成硅藻、放射虫、或有孔虫软泥。

23.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

原地埋藏:

化石一般会比较丰富,化石形体也比较完整,如著名的北美沥青坑化石群。

异地埋藏:

生物死亡后经历了因多种原因从甲地到乙地的搬运,这类化石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24.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

具体方法如下:

一般喙指向前方。

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

外套湾位于后部。

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

 

25.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

26.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点的位置,分后颊类的面线、前颊类面线、角颊类面线。

27.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

•1)尾甲极小的称小尾型。

•2)尾甲小于头甲的称异尾型。

•3)尾甲与头甲大致相等的称等尾型。

•4)尾甲大于头甲的称大尾型。

28.介绍三叶虫的背壳构造?

三叶虫头甲构造:

形状:

多呈半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

三叶虫背甲构造:

成分:

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坚硬。

形态:

背甲呈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三叶虫尾甲构造:

多呈半圆形或近三角形、由若干体节愈合而成,少则1节,多达30节、中央为尾轴,两侧为肋部、肋沟较间肋沟深而宽、边缘宽窄不一,有时具有各种尾刺。

29.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上攀式。

30.正笔石的十种胞管类型及其特征?

1.均分笔石式:

胞管直管状。

2.单笔石式:

胞管外弯呈钩状。

3.卷笔石式:

胞管外卷呈球状。

4.半耙笔石式:

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

5.耙笔石式:

呈全孤立耙形。

6.纤笔石式:

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

7.栅笔石式:

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

8.叉笔石式:

胞管口部向内转曲。

9.瘤笔石式:

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

10.中国笔石式:

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

31.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生态:

生活方式:

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

保存岩性:

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

地史分布特征:

•始现于中寒武世。

•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

•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

•志留纪开始衰退。

•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

•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32.笔石页岩相?

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又无其它生物吞食,故而得以大量保存。

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

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3.脊椎动物演化的重大事件?

颌的出现:

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陆生:

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

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恒温,卵生胎生:

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以致最后产生人类。

34.试述脊椎动物各纲在生物进化上的主要特征?

鱼纲:

身体纺锤形、流线型;

不具五趾肢骨,但发育鳍;

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

两栖纲:

个体变态发育:

幼体鳃呼吸,无成对附肢,生活于水中;

成年肺呼吸,具四肢,但需靠湿润的皮肤(富于腺体)帮助呼吸头骨多扁平,骨片数目较鱼类减少,鳃盖骨化,体外皮肤厚或披有骨甲。

爬行纲:

产生了羊膜卵;

它是动物征服陆地、在陆上繁殖的重大进步。

鸟纲: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轻巧,髓腔大。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哺乳纲: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