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0115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3.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流行病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流行病学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它与预防医学、临床和基础医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一)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口腔流行病学可用于对人群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进行调查,获得该地区特定人群某种或某些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

如这些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用于与其他地区人群或不同时期人群进行比较和评价。

我国已经完成的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了我国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通过这些调查了解到我国龋病、牙周病、氟牙症和牙列缺失等口腔疾病的患病情况和特点、口腔卫生状况、龋病治疗状况和义齿修复等情况。

(二)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难以研究疾病的病因,但通过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流行因素的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

如果需要再采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有时还可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揭示该疾病的病因。

如1962年Keyes将龋病的病因归纳为三因素,即细菌-宿主-食物,就是用流行病学方法与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为依据提出的。

(三)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在取得大量非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之后,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

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

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1945年Ast等为了观察饮水氟化的防龋作用,在美国的Newburgh和Kingston镇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流行病学社区干预试验研究,在Newburgh镇通过加氟使水氟浓度达到1mg/L,而相邻的Kingston镇水氟浓度仍保持0.1mg/L水平。

十年后发现,Newburgh镇儿童龋病患病率明显下降,而Kingston镇儿童的龋病患病率有所上升,说明饮水氟化能有效降低患龋率(cariesprevalencerate)。

对于已经应用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其效果可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措施是否可供选择应用。

1982年Driscoll对含氟漱口液(900mgF-/L)用于学龄儿童后的防龋效果进行评价,连续观察30个月,发现降低患龋率22%,证明含氟漱口液对龋病预防同样有效。

(四)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

口腔疾病的流行常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卫生保健服务状况等,这些因素的改变常会导致口腔疾病流行情况的变化。

WHO在1969年建立了全球口腔数据库,每年发布一次全球龋病流行趋势的报告。

一些国家为了解本国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了口腔疾病的监测措施,如美国从60年代开始,先后在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和美国国立牙科研究所(NIDR)的领导下,定期组织全民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龋病和牙周病的发展趋势、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人们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增强的程度。

日本据厚生省报告,每六年进行一次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五)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口腔保健规划的主要依据。

我国疆土辽阔,各地区经济状况、卫生保健状况、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相差很大。

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

根据这些调查的信息,卫生行政部门可制订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订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订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三、口腔流行病学的发展

国际上,口腔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的美国牙科医生McKay和Black一起对科罗拉州一些地区流行的条纹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后发现条纹牙的发生与当地湖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有关,他们将这种疾病定名为斑釉牙(mottledteeth)。

1933年美国学者Dean对美国6个斑釉牙流行程度不同的市、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在两个未发现斑釉牙的市、镇中,无龋儿童比例少。

后来Dean又对美国21个城市7257名儿童做流行病学调查,观察龋病、斑釉牙和饮水氟含量的关系,证实了饮水氟含量与斑釉牙呈正相关,与患龋率呈负相关。

这些流行病学方法在口腔健康领域的应用是口腔流行病学的起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解各国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疾病流行情况,于1971年发布了第一版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随后在1977年、1987年和1997年对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做了三次修改,现在已经出版第四版。

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的出版为世界各国开展口腔健康调查提供了统一的检查标准和方法。

在我国,较早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记载是在1936年,黄仁德对上海市高桥区的小学生检查牙。

1944年,姜元川发表“成都市小学生第一恒臼齿之研究”的调查文章。

1957年卫生部龋病牙周病全国性统计调查委员会制订“关于龋病、牙周病全国统计调查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龋病、牙周病调查标准。

以后在50~60年代姜元川先后发表了“龋病在社会人群中的自然分布状况”、“龋病年龄因素之规律性”、“龋病的社会性调查”等文章,揭示了龋病患病与年龄性别等的关系,为探索中国人龋病流行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983年由卫生部组织了我国首次全国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调查,首次采用了WHO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涉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人数131340人,调查对象的年龄为7、9、12、15、17岁。

调查的内容包括龋病、牙周病、氟牙症和四环素牙。

这次调查为我国制定2000年口腔健康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5年在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领导下,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这次调查涉及11个省、市,共调查140712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比、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并应用了WHO推荐的指数年龄组与第三版基本调查方法,调查年龄分别为5、12、15、18、35~44、65~74岁,内容包括龋病、牙周病、氟牙症、口腔卫生状况及戴义齿、需义齿和无牙颌情况。

这次调查还增加了问卷调查的内容,以了解我国人民的口腔卫生知识、态度、实践、习惯和观念,探索口腔疾病的发病因素。

2005年由卫生部组织开展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这次调查的特点是首次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年龄为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共调查93826人;

调查方法在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基础上做了改变。

2008和200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专业委员会在我国六个城市和八个城镇乡村地区开展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人数14782人,获得了我国居民牙本质敏感的患病情况和流行特征。

几十年来,在口腔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口腔流行病学从无到有,从局部规模发展到全国性调查,从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发展到分析性与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为我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培养了一支从事口腔流行病学研究的队伍,对促进我国口腔医学发展和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描述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病因假设。

描述性流行病学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横断面研究

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又称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较短的时间内)的情况。

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订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我国进行的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就属于横断面研究。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又称“疾病监测”,即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也就是对一组人群定期随访,两次或若干次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分析。

它的作用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如对一小学某个班级学生的龋病患病情况进行连续监测,以观察龋病在这个班级学生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就属于这种研究。

(三)常规资料分析

常规资料分析(studiesanalyzingavailableroutinedata-sets)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如病史记录、疾病监测资料等。

如研究某市居民拔牙的原因,可收集该市若干医院近5年的病历资料,经统计分析可找出不同年龄组人群拔牙的主要原因,如因龋病、牙周病、外伤、修复需要等原因而拔除病牙。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

分析性流行病学(analyticepidemiology)就是对所提出的病因假设或影响因素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

它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主要用于探讨病因或相关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它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程度,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假如病例组有暴露史者的比例或暴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某疾病存在着联系。

这种研究方法是了解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过去的暴露情况,从病例开始以追溯办法寻找疾病的原因,在时间上是先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表2-1)。

表2-1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汇总表

暴露情况病例组对照组合计

有暴露abn1(a+b)

无暴露cdn2(c+d)

合计m1(a+c)m2(b+d)N

如果病例组有暴露史者的比例(a/m1)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b/m2),则提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联系,可能是因果关系。

例如:

1997年上海市叶玮等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幼儿猖獗性龋的危险因素。

他们将400名2~5岁患猖獗性龋的幼儿作为病例组,401名患非猖獗性龋的幼儿作为对照组。

调查采用向父母发放问卷的方法,内容包括婴儿期喂养方式、补充食品种类、口腔卫生习惯、日常饮食、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结果见表2-2。

表2-2猖獗性龋与喂奶加糖的关系(人数)

组别病例组对照组合计

喂奶时加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