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988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docx

“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作品NO.3

俯视经济直面社会薪传学术关注中国

“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是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和陆铭五位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成立的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的目标是为了交流和研讨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

工作室将特别注重经济学与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互借鉴,以及对当代经济学实证研究的追踪。

工作室将不定期地以小范围研讨的方式推动现代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自身研究的交流,并以对话的形式结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

主讲人:

王永钦

讨论:

陆铭 陈钊 张晏评论:

章元

整理:

蒋仕卿

时间:

2005年10月17日

[王永钦: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我们上次确定的,我把它取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名字,叫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身份、价值与认同”。

这个思想来自于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2000年发表在QJE(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名字是“经济学与身份认同”。

这篇文章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一发表就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并激发了很多相关的文献。

其实,早在他1985年AER(美国经济评论)文章“忠诚过滤器”中,就有了思想的萌芽。

在1985年的这篇文章中,他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中不研究的价值观问题:

为什么穷人的小孩生下来他爸妈就给他灌输一套价值观,要勤劳,要忠诚等等?

而富人的小孩生下来他爸妈就会灌输另外一套价值观?

即一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类型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行为?

传统的经济学假定,人的偏好是稳定的,如果满足几个公设条件,在人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系统性的差异。

但是,这样就完全将价值和与价值相关的行为规范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了。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根据理性设计的制度搬到每个地方都是适用的,所有的地方的经验同时也应该是普适的,因为人们有着完全相同的价值和行为规范。

但是,这样的范式却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甚至相左。

譬如,传统经济学就不能解释:

为什么男人的行为与女人在很

多方面有系统性的差别?

为什么穷人的行为与富人相比也有很多系统性的差别?

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和行为方式(文化)?

换言之,为什么不同的

社会类型(社会范畴)的人的行为方式系统性的区别?

这些问题都是传统的经济

学所不能解释的。

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的地方往往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或者简单地归结为“非理性的行为”。

16

阿克洛夫在2000年QJE的这篇文章“经济学与身份认同”中,大胆地将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概念“身份认同”(identity)1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

阿克洛夫所说的“身份认同”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者类型(社会范畴),就像我们说的身份一样,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农民或工人,黑人或白人,这是一种社会范畴。

这产生于人们之间存在的差别,只要有差别就有不同的社会范畴,比如黑人你的皮肤就和别人不一样,复旦的学生就和北大的学生不一样,只要有差别,就有社会范畴。

这样理解的话就非常广泛了。

河南人和山东人就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范畴,男人和女人是两个社会范畴,党员、非党员等等。

这可以贯穿到所有的差别上来。

由于有差别,才产生了社会范畴。

这是身份认同的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社会心理学的。

阿克洛夫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与特定的社会范畴想联系的自己对自己的感受。

比如作为老师这样的一个身份,你是不是很满意。

如果有人做了损害你教师身份的事情,你可能就会觉得你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影响,内心感到不安,即使没有人监督你。

身份认同在社会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特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

你属于这个社会类型,你就必须做与这个社会类型相对应的事情,你的行为就必须符合给定的行为规范,不管有没有人监督你。

这有点像孔子讲的“善独”,就是说不管有没有人在,你做事都是一样的。

不会有外人在你就努力表现一下,外人不在你就偷懒一点,你做的事情是你所属的社会类型对应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所决定的。

阿克洛夫试图通过身份认同将价值观(Value)内生化,将价值观引入到经济学中来。

价值观和内化的价值在经济学中是一个缺失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按照他的话来说,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变量是价格和数量。

而他认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决策是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身份认同问题。

这个我觉得可以举个例子,电影《阿甘正传》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和定位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人们的很多行为遵循的可能是内心深处的某种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基于工具理性式的计算。

身份认同可以解释很多很复杂的现象。

阿克洛夫举了很多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果不引入身份认同这个概念,很多行为是传统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

譬如,很多人有自残行为,有的人会把耳朵穿孔,套个耳环;有的人去做很多的纹身、图腾的标志。

其实这些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按照经济学的角度都是不合理的、非理性的。

而这其实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才这样做的,因为你处于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里面,你必须做这样的事情,你不做你就会受到排斥,同时自己也会觉得不舒服。

这就是身份认同的含义:

你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你自己就会感到不安。

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妇女在家庭分工中的分工。

他的解释就是女性有一种身份认同,对应着一套她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在美国女性做律师就比较少,虽然她可能非常善辩,口才比男的还好,但是别人的感觉是女的不应该做这种事情,因为这违背了女性这个社会类型应有的行为规范—

—女性应该很温柔、很慈善,甚至有些柔弱。

而律师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有侵犯性,所以女律师会受到女性的排斥。

他引用了这个例子说明身份认同影响了人的职业选择。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律师在她的日记里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必须白天装得像男人一样,晚上把自己打包,把自我扔到一个箱子里面去,

1Identity这个词在汉语中很难直接找到对应的词,它既含有社会范畴的意思,有含有与这个社会范畴对应的价值观、认同感等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含义。

后面我们用“身份认同”

感到非常不安。

所以说这个身份认同决定了内部家庭分工。

第三个例子是,很多女性反对女权主义运动,因为女权主义者倡导的行为规范破坏了女性的身份认同。

2还有一个例子讲到了转型中的例子:

简单的一个“同志”中蕴涵了多少身份认同的变化,让人的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们很有意义,前苏联和前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停的改变身份认同,改造人就是改造身份认同,毛泽东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他培养雷锋这样的人。

“同志"有个特殊的内涵就是一套特殊的规范行为(PrescribeAction)。

阿克洛夫把它称为P3:

一套你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后面会讨论P是如何产生的。

因此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这是阿克洛夫研究这个问题的起因。

刚才我们举了一些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具体地说他论证的逻辑非常简单,他并没有用复杂的数学,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效用函数

Uj=Uj(aj,a-j,Ij),其中Uj是第j个人的效用,aj是他自己的行为,a-j是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Ij是第j个人的身份认同。

进一步Ij=Ij(aj,a-j;Cj,ej,P)这5

个自变量的函数,解释一下,aj,a-j和Ij是说你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你本人的

行动,还取决于别人,还取决于你内心的感受,对你身份的认同。

这个a-j就把外部性刻化进来了,就是别人对你的影响,把社会学的概念引入了效用函数。

如果没有a-j,这就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

影响你的效用函数,另一方面是通过Ij来影响你的效用函数,有个间接效应。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人在外边做了一件丑事,就会影响到单位中同事的效用,他直接影响你的效用,这是第一个直接效应,第二种效应就是通过影响你

的身份认同来影响你的效用,因为Ij本身又是a-j的函数。

这样不仅把别人对你

的直接影响刻画进来,而且刻画了他对你的身份认同影响。

他的整篇文章很简单,就是提出了这样一个效用函数,无非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身份的重要性。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下他的Ij。

它第一个受自己行为的影响,aj,比如你做一件

事情,违背了你的规范的话,会感到不安的。

比如一个老师,让你去偷东西,你肯定不会做的,即使没有人看到。

这个虽然经济学原来没有研究过,但实际上是无时不在的事情。

为什么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我们不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不管你意识或者没有意识到,它是起作用的。

就像重力学的概念一样,虽然你

没看到,它却深深的影响你。

第二个是a-j,就是别人的行为影响你的身份认同。

Cj指的是社会范畴,就是你属于哪个社会类型的。

比方说现在有段时间大家对

“河南人”有非议。

在这里河南人就是社会范畴,个别河南人的不道德的行为

来表示它。

3P代表prescription.

会影响到每个河南人的身份认同,让河南人感到不舒服,所有的河南人都受到影响。

P就是你属于的社会范畴,你就应该做这个社会范畴所蕴含的行为规范,这是规范(Prescription)的意思。

比如你是复旦大学的老师,你就要宽宏大量,你要聪明,道德要比较高尚,对应着一套应该去做的事情,这由P来总结。

实际的行为于理想型行为的差别被差异总结到ej里面,差距有多大,就用e来表示。

这个效用函数就涵盖了足够多的因素,这就是阿克洛夫的基本理论。

他的贡献在于引入了这么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来讨论经济学中长期忽视掉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基本上没有讨论身份认同的内生化问题。

刚才讲的都是他的框架,是我讲的第一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对这个基本框架做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部分我想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身份认同是重要的。

阿克洛夫只是说它有影响,但是我们想问它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非要有一个身份认同不可?

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说在一个具体的经济组织中,比如学校是一个组织,评估一个人你很难评估的,因为你很难找到一个指标来评估,根据霍尔姆斯特朗(Holmstrom,1979)年的文章,很难找到一个有充分信息量的指标来评价一个人,因为很多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即使找到了,也可能是不准确的,说显性的货币补偿有时候不是那么完美的,因为他的绩效和他的行为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可能是运气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

基于货币补偿的激励可能不是完美的)。

另外一个可能是由于团队生产,我们知道团队生产在信息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叫多任务模型,就比如一个老师身兼教学、科研和辅导员。

但是相对来说有些工作重要一点,有些不重要,所以每个人行为配置时候就扭曲了。

比如比较重视教学,其他工作你就不太会去做的。

有的比较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所以多任务会造成人们低效率地配置他们的努力,单纯看一个维度,你看不出他的贡献的,这使得显性的评估很难。

有些人可能提到相对绩效来衡量业绩,这样可以把共同的共同冲击剔除掉。

根据你的相对排名,第一的就提上来,这是一种思路。

但是爱德华·拉泽尔(EdwardLazear)指出这种相对绩效评估也有它的问题,就是人们会互相拆台,人之间缺少合作的激励,同事之间如果按照相对绩效评估就会相互拆台,不会合作。

因此,绝对绩效评估和相对绩效评估都不是一种完美的制度安排,这种显性的、外在的激励安排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内在的自我约束(self-descipline)就很重要(在某些情况下自我约束可能更为重要。

我们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这一点有很大的贡献,孔子的《论语》和其他的儒家经典灌输给人们的是一套内在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对我国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