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8284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Word下载.docx

16.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

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

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

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

诊刮和病检。

●闭经

1.闭经:

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

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原发性痛经:

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

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

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

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

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

1.广义带下病:

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

属于妇女体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

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

1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2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3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4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

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

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

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

称为“异位妊娠”。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

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

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

4.临床表现:

①停经:

多在六周左右;

②腹痛;

③阴道不规则流血;

④晕厥与休克。

5.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

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

必要时输血。

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

1.胎漏:

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

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

凡妊娠12周以,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

妊娠12~28周,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

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

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

下胎益母。

●滑胎

1.滑胎: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

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

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

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

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

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

病机:

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

胎儿娩后24小时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病因:

①最常见:

子宫收缩乏力;

②胎盘因素:

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

③软产道损伤:

会阴、宫颈、阴道损伤。

④凝血功能障碍:

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

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

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

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

产褥期,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

产后1~2日,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

1.儿枕痛:

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

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

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

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

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

●癥瘕

●盆腔炎

1.概念:

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

急性子宫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

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

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

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5)痰湿型-芎归二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3)脾虚型-归脾汤

四、月经过多:

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2)脾气虚型-归脾汤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上清虫子左右固

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__肾气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

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

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__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

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

十、痛经:

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6)阴虚含-文金堂(金匮要略)

经行泄泻:

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吐衄:

清静

1)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乳房胀痛:

逍遥观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金

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