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683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事故的致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外界剌激的反应与该刺激所要求的反应不一致或操作与要求的操作(尺寸、力等)不一致,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某个环节发生了问题。

其中,人机学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行为(教育、训练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决策错误,低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低估了事故可能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会导致决策错误,它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态度。

二、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

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

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构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的元素发生故障,会导致该控制系统的故障而使能量或危险物质失控。

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这涉及到系统可靠性问题。

设备和物质产生故障和缺陷的原因,应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修理、改造、更新和报废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通风换气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存在等。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机械、电气、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的特定条件

1.机械危害事故

由机械产生的危害是指在使用机械过程中,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伤或危害的根源和状态,它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机械危害,其主要形式有夹挤、碾压、剪切、切割、缠绕或卷入、戳扎或刺伤、摩擦或磨损、飞出物打击、高压流体喷射、碰撞或跌落等;

另一类是非机械危害,包括电气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辐射危害、温度危害、材料或物质产生的危害、未履行安全人机学原则而产生的危害等。

机械零件对人产生机械伤害的条件有:

(1)形状和表面性能:

切割要素、锐边、利角部分、粗糙或过于光滑。

(2)相对位置:

相对运动,运动与静止物的相对距离小。

(3)质量和稳定性:

在重力的影响下可能运动的零部件的位能。

(4)质量和速度(加速度):

可控或不可控运动中的零部件的动能。

(5)机械强度不够:

零件、构件的断裂或垮塌。

(6)弹性元件的位能,在压力或真空下的液体或气体的位能。

2电气事故

电气事故是由于电能非正常地作用于人体或系统所造成的。

根据电能的不同作用形式,可将电气事故分为触电事故、静电危害事故、雷电灾害事故、电磁场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危害事故等。

①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是由电流形式的能量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事故。

由于设备漏电、输电线路损坏或人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或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等)作用于人体时,人体都将受到不同形式的伤害。

②静电危害事故

静电危害事故是由静电电荷或静电场能量引起的。

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中,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等很容易产生静电。

尽管产生的静电其能量一般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

但是,其电压可能高达数十千伏以上,容易发生放电,产生放电火花。

静电危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静电放电火花会成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火源,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b.人体因受到静电电击的刺激,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如坠落、跌伤等。

此外,对静电电击的恐惧心理还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c.某些生产过程中,静电的物理现象会影响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不良,电子设备损坏,造成生产故障,乃至停工。

③雷电灾害事故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的特点。

其能量释放出来可能形成极大的破坏力。

其破坏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直击雷放电、二次放电、雷电流的热量会引起火灾和爆炸。

b.雷电的直接击中、金属导体的二次放电、跨步电压的作用及火灾与爆炸的间接作用,均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c.强大的雷电流、高电压可导致电气设备击穿或烧毁。

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等遭受雷击,可导致大规模停电事故。

雷击可直接毁坏建筑物、构筑物。

④射频电磁场危害

射频是指无线电波的频率或者相应的电磁振荡频率,泛指10OkHz以上的频率。

射频伤害是由电磁场的能量造成的。

射频电磁场的危害主要有:

a.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人体因吸收辐射能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过量的辐射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出现神经衰弱症等临床症状;

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出现心率或血压异常,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高血压等;

可引起眼睛损伤,造成晶体浑浊,严重时导致白内障;

可使睾丸发生功能失常,造成暂时或永久的不育症,并可能使后代产生疾患;

可造成皮肤表层灼伤或深度灼伤等。

b.在高强度的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可能产生感应放电,电引爆器件,发生意外引爆。

感应放电对具有爆炸、火灾危险的场所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

此外,当受电磁场作用感应出的感应电压较高时,会给人以明显的电击。

⑤电气系统故障危害

电气系统故障危害是由于电能在输送、分配、转换过程中失去控制而产生的。

断线、短路、异常接地、漏电、误合闸、误掉闸、电气设备或电气元件损坏、电子设备受电磁干扰而发生误动作等都属于电路故障。

系统中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的故障则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异常带电或停电,而导致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3.火灾

生产过程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

例如,气焊时或烧火做饭时,将周围的可燃物质(油棉丝、汽油、木材等)引燃,进而烧毁设备、家具和建筑物,烧伤人员等,这就超出了气焊和做饭的有效范围,构成了火灾。

发生火灾的前提条件是燃烧。

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火灾。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也是火灾不可缺的条件。

即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着火源。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①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

它的种类繁多,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

按其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可燃物质和有机可燃物质两类。

无机可燃物质如氢气、一氧化碳等,有机可燃物质如甲烷、乙烷、丙酮等。

②助燃物

凡是具有较强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氧化剂,如空气、氧气、氯气等。

③着火源

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或者说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

常见的着火源有明火、电火花和高温物体等。

在研究燃烧条件时还应当注意到,上述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

例如,氧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到14%~16%时,木材的燃烧即行停止。

如果在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减少可燃气体的比例,那么燃烧速度会减慢,甚至会停止燃烧;

着火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燃烧也不会发生。

例如,飞溅出的火星可以点燃油棉丝或刨花,但锻件加热炉燃煤炭时的火星如果溅落在大块木材上,会发现它很快就熄灭了,不能引起燃烧。

这是因为这种着火源虽然有超过木材着火的温度,但却缺乏足够热量。

   4.爆炸事故

凡超出有效范围或违背人的意愿的爆炸称爆炸事故。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突然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光能、热能和机械能)并伴有巨大声音的现象。

爆炸的主要特征是物质的状态或成分瞬间发生变化,能量突然释放,温度和压力骤然升高,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上述所谓“瞬间”,就是说爆炸发生于极短的时间内。

例如,乙炔罐的乙炔与氧气混合发生爆炸时,大约是在1/100s内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

2C2H2+5O2=4CO2十2H2O十Q

同时释放出大量热能和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能使罐内压力升高10~13倍,其爆炸威力可以使罐体升空20m~30m。

人们正是利用爆炸时的机械功,在采矿、修筑铁路、水库等时,开山放炮,用来移山倒海,大大地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使得用手工和一般工具难于完成的任务得以实现。

又如,用于生活中汽车、摩托车的动力一一内燃机汽缸里的爆炸以及用于军事上的爆炸等。

但是,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酿成工伤事故,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使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应当指出,生产中某些完全密闭的耐压容器,如果其中的可燃混合气发生爆炸,但由于容器是足够耐压的,所以,容器并没有被破坏,这与上述乙炔罐里可燃混合气爆炸时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这说明爆炸和容器设备的破坏不是必然的联系,容器的破坏不仅可以由爆炸引起,也同样可以由其他物理原因(如容器内介质的体积膨胀,使压力上升)引起。

按照爆炸的性质分类

按照爆炸的性质不同,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①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在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锅炉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过热的水迅速蒸发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压力不断提高,当压力超过锅炉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爆炸。

又如,氧气钢瓶受热升温,引起气体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钢瓶的极限强度时即发生爆炸。

发生物理性爆炸时,气体或蒸汽等介质潜藏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出来,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上述这些物理性爆炸是蒸汽和气体膨胀力作用的瞬时表现,它们的破坏性取决于蒸汽或气体的压力。

②化学性爆炸

化学性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例如,用来制作炸药的硝化棉在爆炸时放出大量热量,同时生成大量气体(CO、CO2、H2和水蒸气等),爆炸时的体积竟会突然增大47万倍,燃烧在几万分之一秒内完成。

由于一方面生成大量气体和热量,另一方面燃烧速度又极快,在瞬间内生成的大量气体来不及膨胀而分散开,因此,仍占据着很小的体积。

由于气体的压力同体积成反比,即РV=K(常数),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力就越大,而且这个压力产生极快,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就像是急剧的一击,这一击即便是最坚固的钢板,最坚硬的岩石也经受不住。

同时,爆炸还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不仅能推倒建筑物,而且对在场人员还具有杀伤作用。

化学反应的高速度,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大量热量,这是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要素。

③核爆炸

由物质的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或“聚变”的链锁反应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就属于核爆炸。

第二节事故的致因

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早在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纽伯尔德,都曾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而且不能解释何以在同等危险暴露情况下,人们受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