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751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二轮微专题五 风沙问题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

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

土壤肥力下降;

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

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

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

①阻沙:

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②固沙:

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实例应用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

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9分)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7分)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题,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

(2)题,注意红薯生长习性:

“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

第(3)题,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

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

“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故能抑制风沙。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

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

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

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

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

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

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专题提升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岛屿简图,该岛是其所在国的“育种天堂”“天然温室”“种子基地”,尤其是南部更是南繁基地的核心区。

图中虚线为某自然要素年均等值线,且a>

b>

c>

d。

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  )

A.降水量B.日照时数

C.正午太阳高度D.热量

2.农业科研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好,可缩短育种周期

B.土壤肥沃,作物产量高

C.自然灾害少,作物生长环境好

D.劳动力丰富、廉价

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建设航天基地的有利条件为纬度低和海运便利

②图示盐场的形成与气候条件有关

③现代工业基础雄厚

④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水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大致是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部山区数值较大,据此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降水量。

第2题,海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

第3题,海南岛现代工业基础较薄弱,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热量。

答案 1.A 2.A 3.D

(2019·

陕西西安市调研)图Ⅰ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Ⅱ示意图Ⅰ中①②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至阶段三为由早到晚)。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①②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

A.富士山B.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D.墨累—达令盆地

5.与图中③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变化B.草地产草量

C.流水侵蚀力度D.岩石风蚀程度

解析 第4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图中①②之间的隆起,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

富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内部,由于板块张裂、地面下陷而形成;

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

第5题,根据图Ⅱ可知,③处海拔在逐渐增高,且位于山地背风坡,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草地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在下降。

随着降水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蚀程度会增强。

答案 4.B 5.D

广东惠州模拟)读世界某两区域分布简图,回答6~8题。

6.关于图中E海域和F海域洋流特征及其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E海域洋流为寒流

B.两个海域洋流流向均自南向北

C.E海域洋流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北弯曲

D.F海域洋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7.下列关于图中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G岛屿西侧气候类型与H半岛不同

B.G岛屿东侧降水比西侧少

C.M区域东侧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多

D.P、Q两地均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8.关于G、W两岛地理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岛按成因均属大陆岛

B.G岛西侧建设港口条件比东侧好

C.W岛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岛所在国家海运便利、经济发达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E海域为莫桑比克海峡,有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过,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

F海域属于大西洋,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经过,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第7题,G岛为马达加斯加岛,其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H半岛为尤卡坦半岛,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P、Q两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第8题,G岛所在国家是马达加斯加,W岛所在国家是古巴,经济较为落后。

答案 6.D 7.C 8.D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黑、吉、辽、内蒙古)、北方(京、津、冀、晋、鲁、豫、陕、甘、青、宁、新)、西南(川、滇、藏、渝)和南方(沪、苏、浙、皖、闽、赣、鄂、湘、粤、桂、琼、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

108元)。

据此完成9~11题。

林区

森林固碳价值

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

1598.7

93.81

乙林区

1287.84

399.19

丙林区

568.36

126.90

丁林区

2163.77

89.42

注 港、澳、台缺少资料,暂未统计。

9.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

10.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B.乙林区

C.丙林区D.丁林区

11.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 第9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林地的叶片总面积大,所以光合作用强,碳吸收能力强。

第10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且南方林区主要为经济林,经济产值最高。

由此确定乙林区为南方林区。

第11题,丙林区固碳价值最低,原因可能是气候较干旱,森林面积小。

故丙林区为北方林区。

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育林的空间较小,所以提高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护田林网。

西北地区土地辽阔,但非常缺水,增加林地空间小。

答案 9.C 10.B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

全国卷Ⅱ,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

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

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

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

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

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可知,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

浙江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冬季山区气温低,适宜建设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

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说明浙江省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

滑雪者以一日体验型为主,说明滑雪者主要来自滑雪场周边地区,因此滑雪场布局分散有利于服务该类滑雪者。

(2)题,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有利于利用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

有利于对来到旅游景区的游客开展业务,提高滑雪场知名度,吸引更多滑雪者。

第(3)题,由材料可知,浙江省的滑雪场为人工滑雪场,且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正常情况下,冬季山区无天然积雪,雪道厚度较厚,长度较长,造雪量大,造雪成本高,建设成本高;

与北方相比,浙江省冬季气温较高,雪道上的雪融化速度较快,需要经常补雪,维护成本较高。

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赞同,则分析浙江省建设多日度假型滑雪场、中高级雪道和酒店的有利影响(影响从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若反对,则分析浙江省建设多日度假型滑雪场、中高级雪道和酒店的不利条件(主要从投资、竞争力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

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

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

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太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

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

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

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

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

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

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

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13.(2019·

河南中原名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