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反思2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有多重》教学反思2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多重》教学反思2篇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
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
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
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
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
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
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
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
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
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
例如:
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
再称一称。
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
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
思考两个谁轻谁重?
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
这样有的放矢。
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有两个特点:
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
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
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
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
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
具体例子有1吨是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
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
(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
1、电梯本身有重量。
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
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
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头一天的晚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带两袋食盐、硬币,水果,有什么就带什么,学生完成的较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在本节课里,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和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
学习小组进行的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后练习,有几名学生出现错误,需多加练习,会有所改善。
篇章2:
有多重教学案例与反思【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
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
做数学"
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
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
自主探索"
为核心,将"
合作交流"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
背一背"
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
用手去掂一掂.
生2:
用秤去称一称.
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
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千克.
在台秤上你们看到"
千克"
的字样了吗
生:
没有,我们看到了"
kg"
.
就是……
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
kg.
(2)掂一掂.
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感觉怎么样
很重.
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
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
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
克和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