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639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

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

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

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

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

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

1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

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

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

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

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

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

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3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

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

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

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

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

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2。

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

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

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2。

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

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

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

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

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

1平方米.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

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3。

1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

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

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3。

岩性

3.2。

1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

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 

表1—1

土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块石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0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卵石、碎石

粒径大于2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砾石、角砾

粒径大于2㎜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野外肉眼鉴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

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

见表1-1

1.1.3.2。

2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

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

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

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

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

见表1-2

1.1.3。

2.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

淤泥的矿物含量等)。

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 

表1—2

土名称

颗粒级配

砾 

粒径大于2㎜的颗粒占全重25~50%

粗 

粒径大于0。

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中 

2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细 

粒径大于0.1㎜的颗粒超过全重75%

粉 

粒径大于0.1㎜的颗粒不超过全重75%

野外肉眼鉴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

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

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

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

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

见表1-3。

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 

 

表1—3

>2㎜土粒的含量%

粘粒组

(<。

005㎜含量%

粉粒组(0.05~0.005㎜)

<砾砂组(大于0。

05㎜)含量

粉粒组>砾砂组含量

> 10%

粗碎屑土

<10%

100~90

90~30

重粘土

轻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30~20

20~15

15~10

重亚粘土

中亚粘土

轻亚粘土

粉质中粘土

10~6

6~3

重亚砂土

轻亚砂土

<3

粉粒组<20%

粉粒组20~25%

粘土

砂土

粉质砂土

结构与构造

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

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

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

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

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

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

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

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4。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4.2 

河谷地貌的调查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4.3 

河流阶地的调查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4.4 

冲沟的调查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5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

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

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5.1水井、钻孔的调查

1.5。

1.1井孔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