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工程设计王芳老师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
《弹药工程设计王芳老师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弹药工程设计王芳老师复习重点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原材料资源丰富
基本原则:
在兼顾一般战术要求的基础上,充分满足最主要的战术指标要求。
在此前提下,可着重考虑生产经济性要求。
一般说来,生产经济性要求应服从战术技术要求。
弹药工程设计过程的三大阶段:
战术技术论证阶段,弹药方案和技术设计阶段,试制、试验与鉴定定型阶段
第二章弹药总体设计
弹药总体方案选择:
1)弹径和弹种的选择:
增程技术途径:
a.通过增大火炮初速的“武器解决办法”;
b。
通过增大弹丸飞行速度的“火箭助推解决办法”;
c.通过减小飞行阻力的“弹道解决办法”
2)稳定方式的选择:
旋转稳定弹(线膛、弹形好、空气阻力小、射程远,配有定心部、弹带、闭气环)
超口径尾翼稳定弹(滑膛、微旋,弹形差、空气阻力大,但飞行稳定性好,外形与旋转稳定弹丸类似,但配有膛内呈合拢状态的尾翼)
杆形头部尾翼稳定弹丸(滑膛或线膛,杆形头部可以减小头部阻力,提高飞行稳定性,稳定所需尾翼口径小,攻角小,综合阻力不大)
滴状同口径尾翼弹(适用于亚、跨音速迫击炮弹和无后座力弹,滴状流线外形可减少阻力,增大射程)
杆式尾翼弹(滑膛或线膛,配有弹托,初速高,飞行减加速度小,射程远,比动能大)
比较:
旋转稳定弹阻力系数小,适用于远程弹设计,是当前压制兵器广泛应用的弹形。
其次是杆形尾翼弹,当前主要用于穿甲弹设计。
滴状尾翼弹在亚音速时阻力系数最小,广泛用于迫击炮弹设计。
在超音速下,杆形头部尾翼弹比超口径尾翼弹阻力系数小,稳定力矩系数大,而且能使破甲弹具有很合理的结构,因此,超音速破甲弹大多数采用这种弹形。
超口径尾翼弹阻力虽然大,但稳定性好,而且稳定装置形式多样,在直瞄武器中多陪用于榴弹和破甲弹设计。
3)弹重选择
第一种情况:
火炮已定,要求为此炮配用新弹,所设计的弹丸内弹道条件必须适应该火炮的强度条件(炮管与炮身强度限制条件)
第二种情况:
设计新炮和新弹:
既要满足战术技术要求,又能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机动性。
4)弹体材料、炸药及引信选择(除材料成本低,加工性能好,资源丰富等经济性要求外,还应满足弹丸威力要求、发射强度要求和各零部件特殊要求)
第三章旋转稳定弹结构设计
外形结构对弹丸威力、弹道性能、飞行稳定性的影响
1)弹全长:
弹丸愈长,空气阻力翻转力矩越大,弹壁越薄、强度不足,威力越大;
2)弹头部:
弹头部增长,空气阻力系数明显降低;
当弹丸装药量及射程都有一定要求时,可采用直线和圆弧形的组合曲线(其他形状:
抛物线、椭圆)
3)圆柱部:
圆柱部越长,膛内导引性能越好,出炮口后章动小,飞行稳定性好,可以提高射击精度;
圆柱部缩短,空气阻力减小,过短时,导引阻力增加,存在最有利圆柱部长度
4)弹尾部:
弹尾角增大,阻力系数先减小后增大;
弹尾长增大,阻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船尾角在6°
~9°
·
较好,空气阻力系数较小。
弹丸速度很高时,弹尾形状影响不大。
底凹弹的增程原理:
增大弹底压力,减小弹头和弹尾的压差,从而减小底阻
弹带
1)作用:
在弹丸发射时将其嵌入膛线,赋予弹丸一定的转速,密封火药气体,保证弹丸在膛内的定位。
2)弹带数目及宽度:
一方面,弹丸初速增大,要求转速增大,则要提高弹带强度,对应的要弹带宽度增大;
另一方面,增大弹带宽度会增大弹带压力和弹壁挠度,影响弹带顶部与炮弹壁之间的接触,会产生飞边,影响外弹道性能。
所以,以两条窄带代替一条宽带。
3)强制量:
考虑三个方面:
a)保证弹丸在膛内运动时,紧塞火药气体,避免火药气体对炮膛的烧蚀。
b)防止弹带与弹体产生相对旋转,使弹丸出炮口后有一定的转速。
c)强制量不能太大,否则会增大对坡膛处的磨损,影响火炮的寿命。
4)弹带形状:
前斜面、后斜面、环形沟槽
全膛远程弹丸
1)组成:
弹体、定心块、弹带、闭气环、底凹装置、引信
2)特点:
a)弹体外形基本由弧形部构成,以减小迎面阻力;
b)弹体大都无圆柱部,为在膛内定心,弹丸质心处固定有与弹轴成一定角度的流线型定心块;
c)弹带位置靠近弹体底部,以减小弹带压力对弹体强度的影响。
定心块的作用:
保证弹丸在膛内正确运动
底排弹
1)增程原理:
底部装有专门的排气装置,其中的“排气剂”在弹丸出炮口后或在膛内开始点火并放出气体,气体进入弹丸后部低压区,增大了弹底压力,从而减小底阻,增大射程。
2)与火箭增程的区别:
火箭增程是通过火箭发动机向后排出气体并点燃,由于排出速度大,质量也不小,从而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提供推力,同时也有减小底阻的效果。
3)底牌装置的组成及其功能:
a)壳体:
外形构成弹丸的船尾,底部有排气孔,中间部分构成燃烧室,弹丸飞行时从燃烧室内排出气体
b)排气药柱:
做成多块扇形结构,以增大燃烧面积,并用阻燃材料包覆药柱两端及表面,使药柱减面燃烧
c)点火器:
点燃排气药柱,以保证其正常燃烧,机械式还具有底部排气装置的密封作用。
4)排气孔面积规律:
a)排气孔面积太小,会使燃烧室内压增加,导致药柱燃烧速度增加和底部排气效果不佳。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燃烧面积应该是递减的,使排气药柱燃烧结束时,燃烧面积与排气面积比例应不超过20:
10)。
b)排气孔面积过大,由于燃烧室内压力减小,燃烧速度小,燃烧室内外压差小,从而无法保证足够的排气速率,甚至熄火。
c)适当的比例范围:
15:
1至45:
1
第四章尾翼弹结构设计
迫击炮弹
1)结构特点:
a)发射装药密度小,点火方式特殊
b)火药气体泄出
c)采用尾翼稳定方式
2)迫击炮弹的发射装药结构及其原因:
a)迫击炮弹的发射装药结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在以厚纸制成带有底火的基本药包内,并插在迫击炮弹的尾管内;
第二部分发射药称为辅助装药,质量较大,通常又分成数个药包套在尾管上。
b)原因:
采用这种装药结构是为使炮弹发射时能够可靠点火和均匀燃烧。
3)弹炮间隙的影响:
正面:
能使膛内被挤压的气体顺利通过缝隙流出,且不会明显影响下滑速度。
负面:
火药气体泄出,使膛压降低,初速下降,射程减小,同时还会使炮弹初速或然误差增大;
此外缝隙存在也影响炮弹膛内运动的定位作用,导致射击精度降低。
解决办法:
多采用闭气环结构,使炮弹下滑时有合理的缝隙,而当炮弹发射向前运动时,闭气环扩张,消除缝隙,防止火药气体流出。
张开式尾翼弹
1)主要性能特点:
弹丸飞行中空气阻力大,但稳定性好,射击精度高
2)设计特点:
a)应确保尾翼在膛内呈合拢状态,弹出炮口后,尾翼能迅速张开到位。
b)对有炮口制退器的火炮,尾翼张开时不应碰打炮口制退器。
c)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尾翼张开状态稳固。
3)形式分类及张开原理:
a)气缸张开式尾翼结构:
其弹底有一气室或气缸,其内的活塞上有小孔以进出气体。
平时活塞由剪切销或紧塞圈固定,以阻止尾翼张开。
弹出炮口后,气缸内压力使活塞切断或挤压紧塞圈而向下运动到位,并带动尾翼呈张开状态。
b)微旋张开式尾翼结构:
利用旋转弹带设计使弹丸在膛内产生微旋,弹丸出炮口时,在离心力作用下使尾翼张开
c)涡轮张开式尾翼结构:
无座力炮在发射时,火药气体一面推动弹丸前进,一面向后喷流,并作用在弹丸尾杆的涡轮上,使弹丸产生旋转。
弹丸出炮口后,尾翼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张开。
d)火药气体直接作用张开式尾翼结构:
尾翼装置上部有一挡板,挡板上开有直槽,使尾翼插入其间。
挡板与弹底之间形成一个高压室,在膛内时,高压火药气体贮在气室内,弹丸出炮后效火药气体冲向挡板被反射,反射气流进一步使尾翼加速张开。
尾翼一旦张开便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完全打开。
杆形头部尾翼弹
1)杆形头部作用:
a)产生锥形激波和锥形分离区
b)减小法向力,使阻心后推
2)优点:
a)结构简单、头部阻力虽比流线型头部的略大,但飞行稳定性好,精度高,还要减轻头部无用质量。
b)杆形头部也可装弹头引信,以保证破甲弹的有利炸高,特别适用于高初速的破甲弹结构设计。
次口径脱壳尾翼弹
1.弹托作用:
a)在膛内对飞行部分起定心导引作用,并传递火药燃气压力和火炮膛线对弹丸的导转侧力,使飞行部分获得高初速和一定炮口转速
b)弹丸出炮口后弹托立即脱离飞行部分,使飞行部分具有良好的起始外弹道性能。
c)弹带装在弹托上,以密封弹膛间隙,防止火药气体泄露。
2.弹托类型:
窄环形弹托、马鞍形弹托、双锥形弹托、混合型弹托
第五章弹丸发射受载与膛内运动
弹丸发射安全性,是指各零件在膛内运动中都能保证足够的强度,不发生超过允许的变形;
炸药、火工品等零件不会引起自燃、爆轰等现象,使弹丸发射时处于安全状态。
弹丸运动正确性,即要有良好的运动姿态,这对射击精度非常重要。
要求:
弹丸的导引部设计的较为合理,即弹炮间隙、弹带尺寸形状、定心部尺寸等都比较合理,使弹丸在膛内运行较精确,出炮口瞬间初始偏量较小。
弹丸及其零件发射时在膛内所受到的载荷主要有:
1)火药气体压力
2)惯性力
分类:
a)轴向惯性力:
式中,mn为n-n断面以上部分的弹丸质量
b)径向惯性力:
c)切向惯性力:
惯性力发射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见书104页
惯性力对弹体变形的影响:
对于一般旋转式榴弹,在轴向惯性力与火药气体压力综合作用下,使整个弹体均产生轴向压缩变形;
切向惯性力作用使弹丸产生轴向扭转变形。
但对某些尾翼炮弹(如迫击炮弹,无座力弹),在轴向惯性力与火药气体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不一定会使整个弹体轴向都产生压缩变形
3)装填物压力:
轴向惯性力引起的+径向惯性力引起的(可忽略)
4)弹带压力
变化规律:
弹带刚嵌入膛线时,弹带压力随之产生并迅速上升,至弹带完全嵌入完毕而达到最大;
但随着膛压升高,弹带压力下降,在最大膛压时,弹带压力将减至最小;
之后,弹带压力或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5)不均衡力
不均衡因素:
a)弹丸质量不均性
b)旋转轴与弹轴不重合
c)火药气体合力偏斜
d)炮管弯曲与振动
不均衡力对弹丸发射强度影响不大,但对弹丸膛内运动、弹丸出炮口的初始姿态影响较大,并最终影响弹丸射击精度。
6)导转侧力
7)摩擦力
产生膛线印痕的主要原因包括:
a)弹丸质量偏心较大,产生的不均衡力较大,使弹丸一侧压紧在膛壁上;
b)弹带相对于弹丸轴线有倾斜,装填时弹丸产生偏斜;
c)弹丸发射时,上定心部产生膨胀变形,如果膨胀变形过大,超过弹炮间隙,将产生整个圆周上膛线印痕。
侧方速度
a)由于弹丸上定心部与炮膛壁之间存在间隙,以及弹丸质心不通过其旋转轴,在这种情况下,弹丸质心在膛内的运动轨迹不再是一根理想的直线,而是一条螺旋线。
因此,弹丸出炮口时,其质心因旋转产生侧方分速度称为第一侧方速度。
b)当弹丸定心部飞出炮口时,上定心部处不均衡力不再为膛壁所抵消。
在弹丸继续向前运动时,此力将使弹丸在子午面绕弹带中心回转。
这种回转致使弹丸质心产生第二侧方速度。
迫击炮弹下滑运动的目的:
在于保证迫弹有足够的下滑速度,以保证发火能量。
弹炮间隙对迫击炮弹膛内运动的影响:
下滑运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