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606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葛泉矿水文资料评价文档格式.docx

三、相对于整个井田而言,试采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既无小窑水的问题,也不受上部含水组水的威胁,作为主要水害来源,即下部奥灰承压水,由于该区9#煤底板承受的奥灰水压小,隔水层厚度大,构造也比较简单,因此,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开采9#煤是可行的。

今后为了保证南风井9#煤的顺利开拓以及采区投产后的正常生产,公司、矿对此作了大量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最近由河北省地质局物测队进行了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法综合物探工作。

在此基础上,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及邢台矿业(集团)公司和葛泉矿共同分析研究,提交了本次葛泉矿南翼9#煤试采区开采可行性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报告。

二、以往的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

2.1以往勘探情况

⑴1963年2月,139地质队在普查找煤基础上,综合该区地质资料提交了“沙河—葛泉”地质报告。

⑵1964年河北省煤田地勘公司勘测队,在本区小油村施工6312水文孔一个,并对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作了抽水试验。

⑶1969~1978年,河北省地质局一队、二队、六队,在本区南侧西葛泉一带勘探铁矿,打钻数十个,可收集利用的钻孔资料12个。

⑷1970年,河北省地质勘探公司煤田普查队,在本区进行了电法勘探,控制面积43Km2,并提交了1/2AB=1000m的视电阻率平面图及视电阻率剖面图。

⑸1978年12月,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队,在本区进行了精查勘探,共施工钻孔91个,总进尺30457.35m。

其中专门水文孔6个,进尺1992.5m,并提交了“葛泉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

⑹1980年12月,河北省煤田二队补勘钻孔18个,总进尺6390.35m,并提交“葛泉区补充勘探报告”。

⑺1999年11月,西安科技学院和葛泉矿共同编制了“葛泉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⑻2002年12月,中国煤田地质局燕太地质基础公司第一工程处,完成并提交了“葛泉矿南翼风井井筒检查孔(兼抽水试验孔、水源井)工程勘察报告”。

2.2地质钻探工程

葛泉井田共施工钻孔138个。

井田内打入奥灰的钻孔70个(含井田边界处水源孔),其中进入奥灰20m以上者14个,其余一般不足10m。

进入奥灰20m以上的钻孔有:

葛102孔(进入奥灰187.79m)、沙4孔(进入奥灰55.65m)、沙20孔(进入奥灰27.74m)、沙26孔(进入奥灰75.60m)、6312孔(奥灰52.84m)、ZK80孔(奥灰140.84m)、ZK202孔(奥灰325m)、ZK203孔(奥灰315.3m)、ZK82孔(奥灰40.24m)、补6孔(奥灰129.43m)、D01孔(奥灰254.09m)、1号水源孔(奥灰91.50m)、2号水源孔(奥灰169.32m)。

2.3地震勘探

自1994年2月至2003年4月,由河北省物测队进行了四次地震勘探。

⑴1994年2月至5月,首先对三采区进行了地震勘探。

在0.83Km2范围内,布设了14条测线,剖面长度11.05Km,物理点1327个,共查出断层11条,除断层F12外,本次新发现断层10条,其中落差大于10m的6条(FD1~FD6),不足10m的4条(fd1~fd4),发现陷落柱3个。

⑵1995年1月~1995年7月,对葛泉南翼进行了地震补充勘探。

在3Km2左右范围内,共布设18条测线,剖面长度23.12Km,物理点2690个。

本次地震勘探新发现断层11条,其中落差大于10m的断层8条。

⑶1995年11月~1996年3月,对葛泉矿北部和邢台煤矿进行了地震勘探,共施工测线48条,剖面长度54.69Km,物理点5530个,总控制面积6.44Km2,其中葛泉井田面积2.33Km2。

通过本次地震勘探,除否定了原F22断层(井田边界断层),并依此为依据,修改了本井田北部部分井田边界位置,扩大了井田范围。

通过本次地震勘探,确定的F17断层位置有很大出入,F5、F17-1断层位置与精查报告确定的断层位置变化不大。

另外,本次地震勘探新发现断层12条,其中落差大于10m的断层9条。

⑷2002年12月~2003年4月,由河北物测队对9#煤试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补充勘探。

共查出断层15条,其中落差大于10m断层5条;

同时还探查出陷落柱5个,并结合瞬变电磁法的探查,在电性剖面上均未显示低阻异常,因此均属不导水构造。

2.4其他探查方法

⑴1990~1992年,河北地质学院在井田内进行过地面放射性Po218法探测陷落柱工作,用甚低频法探测断层及陷落柱。

由于第四纪砾石层的屏蔽作用严重,其探测结果不甚理想。

⑵1993年,原煤炭部探测队在此进行过井下导波地震,探测前方地质构造,经实践检验,该方法有一定效果。

⑶后来,河北省煤研所在井下用直流电法,对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进行探测。

后经生产实践,该方法对探测地质异常体的含水性的效果比较好。

此后,该所还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合作进行超前探测葛泉井田构造及陷落柱分布规律的专题研究,该成果已通过了省级鉴定。

 

三、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

3.1地层与含煤地层

3.1.1地层

葛泉井田地表全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根据钻孔及井巷揭露,井田内发育的地层自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与峰峰组;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以及第四系。

现分组叙述如下:

⑴奥陶系(O)

1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下段(O21x):

厚7~17m,一般12m左右。

岩性为薄层钙质页岩,俗称“贾旺页岩”。

中段(O22x):

厚17~78m,平均47.5m。

为角砾状含白云质灰岩和泥质角砾状灰岩。

下部为中厚层状角砾岩,夹薄层泥质灰岩,角砾成分为灰岩和白云岩;

上部为角砾状泥质灰岩、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有隐晶质灰岩。

上段(O23x):

厚75~110m,平均95m。

下部为灰岩与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局部夹薄层泥岩;

中部为粉红色花斑状灰岩,俗称“云雾灰岩”;

上部为厚层状致密灰岩,含石膏、石盐晶体。

2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下段(O21s):

厚17~80m,一般35.1m。

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风化后呈竹叶状;

上部为含角砾白云质灰岩,薄层泥灰岩,在闪长岩体影响的地段,有结晶灰岩与大理岩。

中段(O22s):

厚59.39~102.06m,一般73.82m。

中下部为厚层状花斑灰岩,夹1~2层角砾灰岩;

中上部为白云质灰岩与白云岩,夹薄层灰岩;

顶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纯灰岩。

上段(O23s):

厚76.55~91.00m,一般83.78m。

底部为角砾状灰岩砾径在0.5~2.0㎝;

中部为厚层状灰岩;

上部为深灰色纯灰岩与白云岩互层。

3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下段(O21f):

厚66.81~82.63m,一般75.63m。

岩性为厚层状结晶灰岩,具花斑结构,局部夹泥灰岩,底部为角砾灰岩,中上部局部可见石膏、石盐晶体。

上段(O22f):

厚18.62~35.87m,一般28.67m。

主要为白云质角砾状灰岩,夹稿纹状灰岩及泥质灰岩。

⑵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该组地层厚9.76~33.94m,平均厚22.88m。

岩性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石灰岩组成,夹不稳定薄煤层(10#煤层)及薄层中细粒砂岩。

泥质富含铝质,具鲕状结构,在本溪组灰岩下形成G层铝土岩。

泥岩、粉砂岩富含菱铁矿结核与微晶。

石灰岩含蜓科动物化石。

本组与峰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

该组地层厚130.28~181.00m,平均厚153.74m。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本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发育灰岩4~6层。

底部中砂岩是太原组与本溪组的分界,以整合接触关系沉积于本溪组之上。

本层富含黄铁矿、菱铁矿及动植物化石。

⑶二叠系(P)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该组地层厚44.10~87.65m,平均厚59.53m。

为过度相碎屑沉积,是井田又一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由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和煤组成。

砂岩和粉砂岩中夹鳞木、芦木、苛达松、羊齿类等植物化石。

中下部含煤2~4层。

上界为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

本层与下伏太原组地层为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地层厚169.62~191.12m,平均厚183.76m。

为陆相沉积,岩性由泥岩、粉砂岩和中细粒砂岩组成。

中部偏下部在两层中粗砂岩之间夹一层铝土岩,最下部一层砂岩通称“骆驼脖”砂岩,呈灰色,含云母片及泥质包体,全区普遍发育,是一辅助对比标志。

该层顶界为一层沉积稳定的富含菱铁质鲕状及豆状铝土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是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的分界层。

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该组平均厚260m。

为陆相沉积,岩性由粉砂岩及砂岩组成,夹数层中细砂岩和铝土质泥岩。

⑷第四系(Q)

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与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下更新统(Q1)

该层厚15.10~164.82m,一般厚45m左右。

为间冰期堆积物,又称底部冰渍卵砾层,卵砾石直径0.01~1.0m,几乎全部为震旦系肉红色石英砂岩,在卵砾之间充填有紫红色粘土砂质。

2中更新统(Q2)

该层厚34~85m。

底部由数层含细砾中粗砂组成,砂层之间夹薄层状、透镜状砂质粘土。

其上为又一间冰期形成的砾石、卵石层。

3上更新统(Q3)

厚度不一,且不连续,为坡、洪、冲积物,岩性由粘土、粉砂、卵砾石等组成,为中更新统沉积的改造物。

4全新统(Q4)

厚度40m左右,为现代河床卵、砾石层及风成沙丘。

卵砾石成分复杂,除震旦系石英砂岩以外,还有各色片麻岩、各种岩浆及脉岩,粒间充填混粒少。

主要分布在沙河及河床及其南岸各大冲沟底部,沙丘分布在沙河南岸的阶地上。

3.1.2含煤地层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次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现自下至上分述如下:

⑴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为井田次要含煤地层。

本组上部由石灰岩夹煤层组成,石灰岩称之为本溪灰岩,全区分布稳定。

所夹10#煤层属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顶部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

本层中下部以铝土质泥岩及铝土质粉砂岩为主,夹中细砂岩。

⑵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本层下段含9#、8#二煤层。

9#煤层为井田厚度最大,且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8#煤层为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本层中段夹有4层灰岩及6层薄煤层。

灰岩自下而上依次为大青、中青、伏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