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37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文档格式.docx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单位以及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八单元可能性,主要教学怎样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十单元安排了本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表面积的变化”是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活动,研究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大树有多高”是结合认识比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测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与影长,发现竿高与影长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是结合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这些活动,都具有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了5个“你知道吗”,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以及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还编排了11道思考,进一步加大教材的弹性空间,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上,继续结合具体的情境,学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

例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

(P1~3)

例2

练习二

(P4~6)

整理与练习

(P7~9)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精心选择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

方程是用字母符号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的,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思维水平都比算术的方式更抽象,其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探索方程的解法,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例1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

例2是列形如的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

例题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实际问题相比,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完全一致,只是条件和问题不同。

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思路比较特殊,思维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想起。

而用方程解,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的解题经验,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作为方程的学习内容,既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方法,体会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2.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在现实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1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并通过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

2-22=大雁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明确“已知大雁塔的高度,求小雁塔的高度,可以列方程解答”。

需要说明的是:

让学生自主地找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

2-大雁的高度=22等,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列不同的方程去解决,并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列出的方程不同,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根据“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一关系列出方程的。

相对而言,例2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公顷,那么水面面积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颐和园的占地面积与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水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引导学生自主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继续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材没有单独安排解方程的例题,而是把解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一个环节来安排,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解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材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后,继续引导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时,例1要结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解方程“”时,为什么要先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22?

例2要通过讨论加上3等于64,也就是几个等于64?

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乘法分配律等不同的角度解释其中的道理。

求出陆地面积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水面的面积。

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检验方程的方法,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例1要求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求出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

例2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其检验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把求出的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二是根据求出的答案,先检验水面面积加上陆地面积是否等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再检验水面面积是否等于陆地面积的3倍。

教学时可以提出“这道题怎样检验?

”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检验方法,并对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体会每一种检验方法的不同思路。

5.有层次地组织练习。

为了配合例题的教学,教材有层次地安排相应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一方面,安排和例题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如:

第1、4页的“练一练”,练习一、练习二的第3、4、5题等;

另一方面,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寻求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练习一的第7、8、9、12、13题,练习二的第7至11题等。

此外“整理与练习”的第14题,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意义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例1、例2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练习三

(P10~14)

例3

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例4、例5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练习四

(P15~18)

例6、例7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练习五

(P19~24)

例8

常用的体积单位

例9、例10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练习六

(P25~29)

P27

例11

体积单位的进率

练习七

(P30~32)

整理和练习

(P33~35)

实践与综合运用

表面积的变化

(P36~37)

1.在对实物的观察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几何图形;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如:

粉笔盒、牙膏盒、食品盒等,对长方体、正方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重要基础。

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活动。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按“再现实物表象→抽象立体图→探索特征→认识长、宽、高”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例1组织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①再现表象,激活经验。

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丰富了感知。

②抽象图形,修正表象。

通过观察长方体,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引导学生不断修正、抽象已经形成的实物表象,使其更准确、更清晰。

在此基础上,揭示标准的长方体,以及面、棱、顶点等概念。

③自主活动,发现特征。

教材让学生再次观察长方体模型,并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一是在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有关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是观察长方体模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长方体的样子,并试着描述或画出头脑中的影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三是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⑵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例2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并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让学生想一想前面是怎样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再用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②加大自主探索的空间。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索和发现正方体特征,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③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要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所有特征的同时,本身还具有一些特殊性,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2.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几何体的展开图是用二维的面表现三维的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既能够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能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一些准备。

教材通过沿着棱把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

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剪刀等,并在纸盒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给每一个面编上号)。

⑵突出实物和展开图面的对应关系。

教师示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