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002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Word下载.docx

一生态文明:

推进社会和谐背景下的重构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在推进社会和谐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难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生态文明不是前工业社会不发达状态下的生态平衡,也不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被动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而是在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从领域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区别的;

在发展层次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高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

在原始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仅仅是一些石器或木棒,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狩猎和采集,社会组织也很落后,生产组织还很小,还没有形成较高社会化生产,也还没有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取自于自然。

在这个阶段,人类还没有能力对大自然造成破坏,人类的生存依附于大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天然的生态平衡关系。

人们怀着非常崇敬的精神敬畏自然,保持着和大自然内在一体的天人关系,大自然本身也保持着未发展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在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根据自然的规律,参与对自然的能动改造,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等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大大改进,而且从事农业耕作的人们可以在某一个区域固定下来,可以采取精耕细作开发自然。

这时,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生产分工加剧,出现了手工业、商业等。

在农业社会,无论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还是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们仍然从属于大自然。

人们从事农业耕作需要大自然的眷顾,风调雨顺,农业才能丰收,人们生存问题才能解决。

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人们仍然保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就集中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并将“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发展阶段,虽然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但农业生产本身并没有产生大量的生态污染等问题,人和自然之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生物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只是简单达到一种低度发展的生态平衡。

这种低度发展的生态平衡,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样式。

自古以来的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怀念这样的时代。

然而农耕时代的和谐样式,其基础是非常脆弱的。

人们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再加上土地出产率不高,导致人口与自然资源经常性失衡,从而形成学界所说的“过密化和内卷化”[1]式的发展,过度开垦和砍伐,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的不和谐。

这种发展的后果,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公,从而在生态恶化的条件下往往成为激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工业文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类社会特征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的重大变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新的获取方式也不断出现,人与人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时社会中的专业分工、商品交换、市场竞争开始产生并得到极大发展,追求个体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然而,工业文明在促进入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却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工业革命的进程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并波及全球。

工业社会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费,造成资源短缺,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全球性的角度考察,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正在产生诸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和造成严重污染的大量废弃物等后果。

不仅如此,这些难题显然并不是不分阶级的——它们不平等地影响每一个人。

富人比穷人更容易免除这些影响,而且更能够在面临危险时采取减缓策略和措施以确保他们自己的生存。

早在1876年,恩格斯就已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部著作,用生动的语言、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工业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的冲突,从而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等理念提出了挑战,敲响了工业社会生态危机的警钟,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初步形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理念。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这标志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性认识的觉醒。

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正式宣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强调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约翰内斯堡峰会将“人的尊严的不可分割性”作为大会的核心,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入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是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事实上,这些事件不仅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以追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孕育和发展,意味着人类开始否定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并逐步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但与此同时,“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显现:

土地、资金、电力、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缺乏,粗放型开发和生产造成环境承载力下降;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已明显弱化,服务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1994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

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我们重构生态文明。

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推进科学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而现代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建立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依附于自然基础上的一种“和谐”,而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现代生态文明,也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理念,强调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代生态文明,也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现代生态文明,也强调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生物之间、生物和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不仅如此,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意。

“生态”一词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和谐”的内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生物的家和环境。

在汉语词典中,“生态”一词往往被解释成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或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发展状态。

现代生态学提供了关于生态一词更全面、更科学的定义,即把生态理解成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不仅是一种竞争和共生的机制,也是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系统功能。

它是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基础层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生态的和谐,所谓“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因此,现代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现代生态文明的特征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文明,是一种既高于传统农业文明,也高于传统工业文明,建立在牢牢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文明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

现代生态文明既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协调,因而相对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在内的人类文明建设的总体系之中,并成为其重要基础。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不可能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因此,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推进社会和谐背景下重构的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的文明形态,又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着力建设的重要领域。

第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文明形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幸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现代生态文明的重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不仅为了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而且也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仅照顾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更应当顾及子孙后代的福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是一种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文明形态。

第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

这一文明形态的主旨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