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94421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第19讲 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

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

①内容: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图示总结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二、解放战争

1.背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3.进程

(1)土地改革:

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依据: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历史意义

①国内: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4)历史经验:

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考点一 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长征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3)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论从史出

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结论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矛盾。

划线部分信息“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城市武装暴动”“农村武装暴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史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论 史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读史料要注意出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部作品阐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划线部分信息“根据地”“建设政权”“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史由证来

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分析论证革命中心变化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图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提示:

两幅示意图体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移到西北(延安),从革命力量、抗战形势上去分析。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全民族抗战的来临,革命中心陕北成为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二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和平与独裁、内战的较量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

(1)国民革命时期

①政策: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

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时期

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1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

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4)解放战争时期

自卫反蒋。

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策略

史料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答案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展开了战略反攻,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了策略。

1.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道路探索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

发现问题 中共成立后,盲从共产国际与苏联的领导。

命题视角 共产国际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共内部民主革命道路的分歧。

2.民族矛盾激化下的国共关系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现问题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身的政策。

命题角度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源;

民族危亡下国共两党的互动。

3.辛亥革命事业的“延伸”和“胜利”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发现问题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命题角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

从民主革命看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历史意义。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30全国Ⅲ,30

2016

全国Ⅱ,29

2013

全国Ⅰ,30

1.命题点: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

(2013·

课标全国Ⅰ,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B

解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

但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却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革命高潮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选B项。

A、D两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可排除。

易错选C项,中共六大的决议强调的是城市暴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2.命题点: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

(2016·

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