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381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Word下载.docx

贸易的开展导致一国的生产更符合其比较优势,资源从而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在对外贸易中的干中学过程积累人力资本,贸易也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外溢效应,从而提高一国的生产技术水平。

而根据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这些活动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东亚包括我国在内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经验则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显而易见,贸易影响国内经济成长的多个渠道都与贸易结构密切相关,因为贸易结构对资源配置方向、所累积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的类型以及技术外溢效应的规模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5%的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有必要深入分析其贸易结构形成的基础,特别是其贸易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不仅识别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更能为我国整体的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提供政策评估基础。

一、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

(一)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出口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出口的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体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为迅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

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

其间工业制成品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如轻纺产品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导致机电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轻工产品和纺织品占出口比重从56%下降到约为37%。

,同期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却从不足30%成长到56.7%。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加,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6.8%上升到29%,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制成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

例如在2005年和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高达约80%,电子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约为12%,其他类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很小。

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从制成品出口中轻纺产品占多数到机电产品占多数,再到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的显著提升,可以清晰看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的趋势。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贸易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又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方式。

比较两种加工方式,来料加工中加工企业只是凭借便宜的熟练劳动力收取加工费用,而进料加工中企业则要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进料后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出口,从销售中获取利润。

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进料加工企业具有强烈动机去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出新产品,因此其出口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带动加工产业结构升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进料加工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来料加工,导致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28.6%增加到2006年的约43%,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料加工贸易联系紧密。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进料加工贸易比重为75%,而进料加工出口产品中有87.3%集中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领域。

3

一方面,进料加工出口比重的增加表明在这期间我国加工贸易竞争力的增强;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以及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度交叉也正说明了我国出口行业对国外技术、装备以及研发能力的依赖,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核心部件多由国外厂家提供,我国承接的是劳动密集阶段的组装或生产,所以虽然在出口中被分类为高新技术产品,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亟待提高。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按其最终用途划分,出口产品可分为三类:

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其中中间品包括用于生产最终产品(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以及附件等,资本品指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等,消费品则直接为消费者所使用。

从图3可看出,过去10年来,我国的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都大幅增长,但消费品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品比重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从1995年到2006年,我国消费品出口所占比重从48%下降到31%,资本品出口比重从约为12%上升为27%,中间品出口比重保持较为稳定的40%。

具体再细分,虽然中间品出口所占比重较为稳定,但中间品出口的增长中半成品以及附件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原材料出口的增长速度。

如表1所列,从1995年到2006年,尽管原材料出口仍占大头,但其在中间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同期半成品和附件所占比重从约为18%上升到约为42%。

事实上,在原材料中,未经处理的原材料的出口额呈下降趋势,其所占比重从约为14%下降到4%,而粗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则有适度增长。

半成品和附件所占比重的增加说明我国中间品的出口结构逐渐从附加值低和资源密集型的原材料出口转向附加值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半成品和附件出口。

而资本品占出口比重的增加则说明我国自主生产制造能力的加强,有望推动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升级。

(二)进口结构的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的进口额维持较高幅度的增长,但与进口构成相比,我国的出口构成的变化并不算显著,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但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快与工业制成品,从1996年到2006年,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18.3%逐渐上升到23.6%,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相应地从81.7%下降到76.4%。

进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级产品进口中矿物燃油、润滑油以及有关原料占了绝大部分,并保持继续升高的趋势,表现为其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69%大幅攀升到2006年的92%,反映了我国进口能源大幅增加的事实。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械设备比重的持续增加,从1996年的48.3%上升到2006年的59.1%。

4这两个特点表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关键设备和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和出口商品结构不同,按最终用途划分,我国进口商品中消费品所占比重极小,并从1995年的大约5%下降到2006年的大约3%,中间品和资本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进口。

其中,中间品进口增长最快,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68%增长到2006年的74%;

资本品所占比重则从1995年的26%下降到2006年的19%。

这样极端集中的进口格局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作为世界产业链转移承接者的角色,同时,资本品所占比重的减少也说明我国资本品替代生产能力的增强。

更进一步看我国中间品进口构成的变化,容易发现半成品和部件进口的重要性大为增强。

统计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06年,半成品和部件占中间品进口的比重从21%增加到41%,几乎翻了一番,说明我国中间品进口技术含量的提高。

5

(三)我国进出口结构之间的联系

在出口导向型政策以及重商主义的影响下,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轻进口重出口的倾向。

如前所述,我国进口产品集中在稀缺的资源、缺少国内替代品的高端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成品,因此具有浓重的服务于出口的色彩,也使得进出口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中表现较明显的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国在中间品贸易上存在大进大出的现象。

在1995年到2006年这段时期,进口中间品所占比重徘徊在70%上下,出口中间品比重却在40%上下波动,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根据统计可印证,该时期内中国在中间品贸易上持续处于逆差。

这样一种大进大出的结构表明了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程度的深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贸易的主要形式;

同时,在中间品贸易上的逆差也表明我国更多的是完成最后装配的工作,在世界分工链上处于较低端的位置。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存在从日韩和东南亚进口半成品,然后向欧美市场出口成品的现象。

根据商务部近年来的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比较分散,主要包括东盟、台湾、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其中来自我国周边亚洲地区(东盟、台湾、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一半以上。

相比而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目的地比较集中,主要针对欧美市场。

结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料加工出口的高度交叉,这样的结构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依赖于国外技术,完成的是技术含量偏低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装配工作。

总结以上我国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我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在资本密集和技能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显示出日渐增加的竞争力。

从资本品进出口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自主生产和替代能力有所增强。

但从贸易方式和中间品进出口结构来分析,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依赖的还是丰富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二、我国贸易结构改变的决定要素

事实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改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为接受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但不同的理论允许我们从不同侧面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改变的现实。

里德(Redding,1999)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其现有技术水平,但一国的比较优势同时决定了其干中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所以比较优势是内生决定的。

如果一国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专业生产和其他国家相比更具有生产率增长潜能的领域,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结构能够得到改善,福利很可能会得到提高。

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来源于分工和专业化,而且分工与市场扩大之间具有兼容的相互扩张机制,因为一方面分工促进市场的相互依赖程度,另一方面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给分工的深化提供了空间。

所以人口规模和可用资源较多的国家能够利用较大的市场规模来深化分工,促成比较优势的变化。

6始于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不断将因为技术进入成熟期和国内市场饱和而利润降低的产业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升级换代,从国际分工转移的角度来阐述外部因素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而根据林德(Linder)的需求重叠理论,一国的生产结构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并且出口的是国内需求大的产品,所以在需求相似国家之间发生大量贸易。

一个引申的结论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其消费结构会变得相似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结构相应地会作出调整。

以上各种理论各有其优点,各有其对中国贸易结构变化的适用性。

但结合中国10多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了两个因素的重要影响:

(一)国际分工重组的深化和细化是我国贸易结构尤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