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背景及意义清楚展现
3文献查阅充分
4书写有一定的逻辑性,全文结构文排合理
5讨论围绕全文重点,应用相应的参考文献
6推论及建议有超出研究范围
7论文书写符合字述文章的写作及具有可继性及科学性
唐俐玲
毕业设计(论文)考核评议书
指导教师评语:
该论文选题属护理研究范围,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重点突出,内容完整,论述较充分,层次较清楚,文字通顺,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同意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建议成绩:
良好指导教师签名:
唐俐玲2011年10月19日
答辩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答辩小组成员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论文题目: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护理学
曹艳
唐俐玲
摘要
目的: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
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急诊护士在工作中会受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
因此,护士应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危害。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5所医院急诊科的280名护士采取防护措施前后的职业危害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有效防护措施。
结果: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和安瓿割伤发生频率为60%,化学性损害的比例达12%,物理性损害的比例有21%。
通过不断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上述三种职业危害事件发生率有明显降低。
结论:
急诊科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健全防护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为急诊科护士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论文类型:
应用研究
1绪论……………………………………………………………………………………….1
1.1背景及意义…………………………………………………………………………1
1.2研究目的……………………………………………………………………………1
1.3关键词及定义………………………………………………………………………1
1.4文献回顾……………………………………………………………………………2
2研究设计………………………………………………………………………………….5
2.1研究对象……………………………………………………………………………5
2.2研究方法……………………………………………………………………………5
2.3研究步骤……………………………………………………………………………5
3研究结果………………………………………………………………………………….6
3.1一般质料……………………………………………………………………………6
3.2改进防护措施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发生情况统计……………………………6
3.3改进防护措施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发生情况统计……………………………6
4结论……………………………………………………………………………………….7
4.1急诊科护士改进防护措施前后职业危害发生情况比较………………………….7
4.2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7
5推论及建议……………………………………………………………………………….9
5.1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9
5.2强化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9
5.3改善医疗操作环境…………………………………………………………………9
5.4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9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绪论
1.1背景及意义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是医院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
具有时间紧急、病种多样、体力强度大、机动性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患者发病急骤、时间紧张、病情变化快,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作到快、准、稳。
急诊科护士在对病人的既往病史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
各类突发急危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工作压力大。
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仅使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紧张、生活无规律,而且在工作中长期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下。
给急诊护士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
其中包括患者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来自病原微生物、锐利器械、患者及家属暴力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着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护士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和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危害。
1.2研究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安全防护的现状,提出有效防护措施。
目标:
(1)了解目前急诊科护士主要职业危害事件;
(2)分析急诊科护士主要职业危害事件的相关因素;
(3)比较采用防护措施前后的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率;
(4)建立有效的急诊科护士防护措施。
1.3关键词及定义
1.3.1急诊科:
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是医院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
1.3.2护士:
,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1.3.3职业危害:
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1.3.4防护措施:
护理者采取的预防保护措施。
1.4文献回顾
1.4.1急诊科护士主要职业危险因素
1.4.1.1物理性因素
(1)锐器伤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调查发现87.5%的护士有过锐器伤的经历。
导致锐器伤的发生主要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如抽血、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还有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是导致刺伤发生锐器伤的最常见原因。
急诊科护士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多,抢救、紧急处置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具和锐利器械刺伤,并且被伤后未能妥善处理伤口又要投入到工作中去。
因此,对职业防护意识的缺乏也是造成职业伤害的重要原因。
锐器伤结合病原微生物侵入,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据有关资料报到,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2]。
美国一份统计表明,每年约有80万个被污染的针头和其他锐器,而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大约有1600个。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4]。
(2)噪声急诊工作环境复杂,主要有患者的呻吟声、家属呼叫声、询问声、电话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120的警笛声等。
而躁声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情绪易烦躁焦虑,导致急诊科护士容易感觉紧张、疲劳等[4]。
我国对医院的环境躁声标准值是35dB,极限值为45dB[5]。
急诊科平均躁声值为(43-52﹒9)dB。
躁声强度在(50-60)dB时,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分贝环境中,会引起耳鸣、头晕、失眠、血压升高。
(3)辐射急诊科的患者因病情危重,需床边摄片,护士陪同做X线、CT检查等,不可避免地受到X线的辐射。
长期小剂量的接受辐射,不仅会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6],而紫外线和激光则会对视网膜产生损害[7]。
(4)负重伤急诊护士长期站立或不停奔走,下肢静脉易曲张。
经常搬运重物以及长期的低头操作易引起腰椎颈椎病。
具了解,护士职业性腰背部损伤位于职业性损伤第二位,在所有与护理相关的工作中,转运病人是导致腰背部损伤的主要原因[8]。
1.4.1.2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急诊护士处在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
急诊病人多而重,大多原因不明,病种复杂、流动量大,经常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发病者,如濒临死亡、严重开放性损伤、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及传染病者等。
为争取有利的抢救时机,时间上往往不允许护士先进行自我防护便对病人进行处置抢救,如气管插管、吸痰、洗胃、止血包扎、静脉穿刺等。
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伤口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几率。
同时临床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最高危的职业群体[9]。
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
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10]。
最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乙肝只需0.004ml血液就可以感染,如果不做好防护很容易被传染上而成为带病毒者。
1.4.1.3化学性因素
(1)细胞毒性药物:
急诊科护士接触的药物种类繁多,护士在配药过程中,其接触方式有三种:
准备药时由于药品经震动致气雾、气溶胶状,呼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药物的气雾或气溶胶;
药物接触皮肤直接吸收,沾污后经口摄入[11]。
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引起白细胞减少。
据文献报道:
某些危害性药物,如激素药、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
某些抗生素对人体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危害[12]。
(2)消毒灭菌剂:
急诊科患者周转快,病室、仪器,器械消毒频繁,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
如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甲醛等都是空气、物品、地面等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长期吸入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咽喉炎、皮肤过敏和哮喘。
1.4.1.4社会心理性因素
(1)工作压力:
社会地位有限、个人晋升、个人报酬、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大以及护理人员少等都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尤其是在急诊工作的护士,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急诊突发事件多,抢救病人紧迫,病人及家属过度焦虑,期望值大,而今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所以在抢救时,护士必须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加之病人及家属常常不理解、不信任护士的工作,而且护理工作繁重,随机性强,频繁的导班,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均可导致一定的心理精神压力,对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的意识也有所降低。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急诊科护士产生疲劳、睡眠障碍,导致护理工作质量及护士生活质量下降。
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较其他科室严重[13]。
上海市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9.0%急诊科护士处于较高紧张程度,71.0%处于正常上限[14]。
当抢救成功率不高时工作成就感、自豪感降低,易产生压抑、抑郁的心里,影响身心健康。
医护间在工作中发生分歧时,医生对护士尊重不够导致护士自尊心受损。
由于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大,其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