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2848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3、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核耶鲁大学任教。

二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他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题写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4、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是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流”研究得出的结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在人们作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对媒体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

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

5、施拉姆

他是美国传播学家,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被称为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主要是指它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

1947年,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1956年,施拉姆又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

他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

施拉姆还开创新的研究领域:

电视与儿童、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他曾经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使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6、编码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

7、主我

“主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提出的。

他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8、麦克卢汉

加拿大传播学者,他的媒介学说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

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其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他的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9、知晓权

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10、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其特点是:

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等级关系。

2、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

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

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11、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

该理论的特点是: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第二、该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该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在于:

第一、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它认为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机关,为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议程设置的政治、经济的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的不足点是只强调了媒介“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12、沉默的螺旋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当个人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不相符时,个人多保持沉默。

占支配地位的意见就会显得更加强大。

形成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提出并支持某种观点时,受众对

1)何者是主导意见

2)何种意见正在增长

3)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造成孤立

形成印象。

媒介具有强大舆论力量,往往是舆论的代表者,引导者和控制者。

“沉默的螺旋”理论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的三者关系出发强调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由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

它由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13、知识沟

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的,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

它的核心观点是:

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4、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内容是:

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这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15、米尔顿

约翰·

米尔顿,英国诗人、政治家。

他在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部小册子中,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米尔顿认为,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

因此,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实际上等于伤害真理本身。

米尔顿的这个思想,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6、普利策

19世纪美国黄色报刊的创始人,其创办的主要报纸《世界报》,以煽情、凶杀、色情、丑闻乃至流言为主要内容,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

是黄色报刊的集大成者。

1878年,普利策在其《邮政讯报》办报方针中指出:

他的报纸“不为党派服务,而为人民服务;

不是共和党的喉舌,而是真理的喉舌;

不追随任何主张,只遵循自己的结论;

不支持行政当局,而是批评它”。

普利策的《新闻学院》成为西方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

17、横向兼并

报业集团的跨媒介兼并为横向兼并,比如报纸兼并广播。

而同一媒介里的上下兼并,如报纸兼并一些子公司,为纵向兼并。

下面这些文字是从李老师讲义里考下来的:

垄断形式:

报团,跨媒介经营(横向兼并)子公司(纵向兼并) 

18、联邦通讯委员会

美国通讯法授权成立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作为独立的联邦行政机构对商业广播电视、电信进行管理,其组成的5位委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

由于商业广播电视在美国广播电视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美国FCC在广播电视管理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由6个局和10个办公室组成。

19、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也是传播者话语权滥用的表现。

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伤害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从传播者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背后,是传播者自我角色认定的偏差。

20、麦克布莱德报告

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是荷兰人麦克布莱德,因此又称为“麦克布莱德委员会”。

1980年委员会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题提出了最终报告。

报告以大量材料论证了世界新闻传播确实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状况,支持建立新闻传播新秩序,并提出82条具体建议。

麦克布莱德报告在许多方面反应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要求。

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简答:

1传播的定义是什么,试举两种并解释。

美国传播学者库利为传播下得定义是: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音、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课本上为传播学下的定义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2、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