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2638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学科导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1.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国内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众说纷纭。

李旭旦教授认为:

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张文奎先生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吴传钧、陆大道院士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可见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在吸收国外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目标也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1.2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尽管地理学者们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各有侧重,但实际上综合来看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3人文地理学任务

1.3.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学科建设任务

当前人文地理学科建设的科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人文地理学者应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应用空间、尺度等地理学概念和视角,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广泛涉及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作用,致力于学科间的大跨度交叉和综合研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紧密结合,这是当前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的科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今后应加强人地系统中自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研究,并对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动最整个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系统间的物质、能量转化方向的变化进行预测,同时还应加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区域环境变化机理和社会经济机理的研究、环境调控和环境变化预测研究等。

二是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内容主要包括:

区域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条件的科学分析与综合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间联系的发展机理、区域开发中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同类型地区的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整治与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区域开发数据库、区域开发的管理体制与政策、中外区域开发对比研究等。

三是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制图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广泛运用试验方法,计量方法,行为方法,以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系统原理与方法,以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为基础的各种方法等,发挥这些技术手段与新方法在综合分析、建模与数学处理上的优越性,是人文地理学在方法论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样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又增强了科学预测的可靠性。

1.3.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美国学者在《从心发现地理学》一书中介绍了地理学在私人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涉及地区和地方策决、国家决策、国际决策等不同方面,为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可参与的项目很多,涉及范围很广,比如发展战略、区划、规划、地域开发和整治、产业布局论证等一系列研究任务。

1.2.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文地理专业人才;

在年轻一代中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就应该使学生习得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知识。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体系

2.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2.1.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但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如民族形成与发展、人口分布与迁徙、聚落形成与分布等,因此研究时要有动态观点,把现代的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为社会发展服务。

2.1.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体现。

人文地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点,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如人文地理学区别人口学、民族地理学区别民族学、社会地理学区别社会学,关键在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特性,离开了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就失去凭借。

2.1.3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地综合,从总体特性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2.1人文地理学的划分方法

叶宝明在《人文地理学》中把人文地理学划分为人口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社区地理学。

王恩涌和赵荣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对人文地理学的划分主要是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而陈慧琳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划分比较简略,其主要分为:

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

地对人的控制"

,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

人地相关论"

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

或然论"

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

自然为因,人生为果"

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1.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

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又有《孟子·

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

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

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

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

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

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

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维达尔·

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

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

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