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1894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途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

“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研究养成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

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

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地处农村,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

行为习惯差,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研究现状分析

1、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2、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六、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主的学科,是启迪学生思想智慧的德育科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个体公民基础。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能单靠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在生活交往中获取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思想素质。

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途径以及形式。

3、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4、研究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系统。

5、研究德育活动对良好品质的形成及能力迁移。

6、研究班主任对学生习惯性养成教育的影响。

七、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2011年6月:

了解省教研室“十二五”研究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情况,填写子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2011年7月:

立项批准后,根据《“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写出开题报告。

2011年8——9月:

各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分工,写出研究实施计划,并进行理论学习与相关资料搜集,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5月)

2011年10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状况开展实践操作,就学生品德缺失、良好品德养成方式方法、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品德养成策略途径、案例积累等方面进行扎实研究。

2012年2月—2012年3月:

课题组成员召开研究成果交流会,总结研究经验,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成果分析。

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2012年4月—2012年5月:

课题组成员就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就相关德育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接受总课题组专家指导意见,调整优化实验方案。

课题组成员各自写出相关课堂研究报告,并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做准备。

3、2012年7月——2013年9月 

进行评估总结。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和有关课题佐证资料,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二)研究对象

为了便于研究,获得真实的研究数据,我们本次研究所选定的研 

究对象是1—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共计学生135人,教师6人。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使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叙事法等。

1、文献法

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品德养成方面的书籍文献,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做好整理和记录,以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

2、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分工,对学生进行集体和个体观察,从中获得研究数据,以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3、经验总结法

在教育研究中,该方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实验完成的验证总结中,将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案例研究法

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方法。

其研究过程一般为选择案例、搜集数据、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几个环节。

5、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将叙事研究法用来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参与科研、提高批判反思能力、增进教师合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切入教师实际、贴近生活,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使教育科研回归生活本身。

八、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